作者:李莹
暑期来临,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假期生活都做了周密的安排,其中不仅有对文化课的加强和课外兴趣的培养,也包含了周密的出游计划,以增进亲子关系,扩大孩子视野。
旅游对于个人见识的增长非常重要。徐霞客的足迹踏遍中国,留下日记体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李时珍不拘泥于文字记载,注重实践,留下传世医学作品《本草纲目》。这些都是游学的范例。我国开国革命家中,周恩来、邓小平等更是在少年时期就有游学的实践。
可以看出,旅游和游学若以实践为目的才能效果显著。然而当下暑假出游和游学,却带有不少的功利性和攀比性,只重结果和展示,攀比盛行于家长之间。
暑假才刚刚开始,朋友圈中便充斥着大量的晒图,有的是欧洲十日游,有的是发达城市和沿海城市文化游,晒美食晒购物晒美景,暗较高下。在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各种晒幸福的照片容易让人们产生焦虑和错觉,这种错觉无疑又加深了攀比的严重性。因此,攀比风气降温首先需要家长心理降温。
此外,家长的攀比情绪也来自于社会环境。当前网络上各种教育观念层出不穷,许多家长没有辨别力,往往依靠教育鸡汤滋养着贫瘠的教育观。将对孩子对教育的焦虑,转化为对出游和游学的分外重视,唯恐孩子落后于他人。而学校在布置暑期作业时会布置出游、写游记等实践内容,也让家长产生了出国游、出省游是“规定动作”的心理定势。对此,家长一定要摆正心态,理性对待。
如何正确利用暑假旅游助力孩子成长?笔者建议孩子小学阶段可先选择国内游,从小培养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之情最为刻骨铭心。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先从了解本地区特色文化开始,再让孩子去尝试理解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欣赏不同的美景。
旅游时,为了达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课本上学过的地方或者将要学习的地方,增加孩子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孩子也可以尝试参与制作旅行攻略,和家人一起讨论出行所需要准备的行装、金钱甚至是旅行路线以增加参与感。在旅游时可以注重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环保意识,或是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旅行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种结果。旅途中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学习、去辨别,这些东西才是旅游的价值和应该重视的地方。旅途归来应该及时整理思绪,用游记、绘画、相片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以提高表达能力为目的。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需要家长身先垂范,理性对待。盲目跟风、攀比非但不能助力孩子的教育,反而有损孩子的价值观。即使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不能及时去旅行,也不要忘记,阅读就是最好的旅行,书中自有一番天地。(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