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博纪录片、节目走红带来的创新启示

2018-01-24 12:07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1-24 12:07:42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龙敏飞

  酷似“奥特曼”的三星堆青铜人像,宛如“美瞳”的太阳神鸟金箔,还有眉清目秀、静静凝望的人头壶……继《国家宝藏》之后,又一档与国宝有关的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红。这档节目每集介绍一件历史文物,每天用5分钟为观众上一堂历史课,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4分。

  一直以来,对于历史文物,许多人觉得是陌生、有距离的。缘于此,文博等相关词汇,也给人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甚至被一些人束之高阁。然而这些历史文物,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不仅需要被更多人认知,更需要传承与发扬光大。遗憾的是,当了解它们的人越来越少时,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就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现实下,如何打破历史文物带给公众的固有印象,显然是很有价值的现实之问。

  这方面,这些年因为一些纪录片的存在,有所改变了。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博类纪录片的走红,反映出了一个现实:在国家层面,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在个人层面,这说明许多人对文博仍然很有兴趣。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很多人还是愿意回头看,思考文明的源头、关注更远古的文物。

  当然,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也需要创新,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接地气的讲述方式,以及《国家宝藏》里讲述前世今生的“穿越感”,都能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文物。

  如果说《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是一种接地气的创新的话,那么《如果国宝会说话》则是一种更迎合年轻人喜好的创新。因为,其更加幽默,甚至用年轻人习惯的网络语言或流行表情包将文物特征展现出来。在形式上,其不再沉闷、冗长,而是偏向轻、短、快,更易于传播。每一集只有5分钟,在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也是很讨巧的。简单的解说词生动有趣,时而吐槽、时而卖萌,既有新鲜感又有干货。

  而在制作这样的节目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体现。许多此类节目的分集导演带着对文物的敬畏、亲近之心,光一集就能打磨上大半年。你看到的五分钟,制作却可能是大半年,其中需要相关人员阅读很多的书籍,让自己与文物变得更加亲近,写出来的文稿才不是百科体,而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这样的现实下,《如果国宝会说话》能走红,里面的“萌萌哒”的国宝能成为网红,便也毫不意外了。

  这些文博纪录片和节目的走红,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启示。那就是,制作文博类的节目时,不应该拘泥于此前的各种做法,在形式上、内容上、语言上、节目形态上等众多方面,都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传统的东西,从而实现文献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融合,更好地呈现文物的价值,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到这样的信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新力量。(龙敏飞)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