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婚姻消费补贴制度还可以做得更好

2018-02-01 11:57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2-01 11:57:31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陈城

  作者:然玉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山西将全面启动婚姻消费补贴制度,2018年补贴金额预计高达9500万。据悉,这其实是经民政部直管的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批准,于去年6月9日为促进婚姻家庭建设而成立的一项婚姻消费补贴专项公益基金(婚补基金)。婚补基金面向领证一年内新人,通过下载相关APP申请领取,补贴范围包括婚纱摄影、婚宴酒店、婚礼庆典、婚房装修、蜜月旅行、家用电器等,基本涵盖了新婚消费的各个环节。补贴标准为黄金3元/克,汽车消费500元/辆,其他消费项目按平均消费额的5%予以补贴。

  事实上,这一带有探索性质的试点制度出台背后,有其客观必然性。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7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远超判定国家处于老龄化社会标志的10%。与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例严重超标所对应的,却是“全国出生人口总量和出生率双降”的严峻现实。因此,早在“全面二孩”放开之后,官方层面就隐隐传递出“鼓励婚育”的信号。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年轻人群体中的“不婚”“晚婚”现象正变得越来越严重。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办理结婚登记1142.8万对,比上年下降6.7%,结婚率为8.3%”,“结婚人数三连降”。从目前的形势看,这一趋势在2017年仍未得到扭转。

  双重因素作用下,推出婚姻消费补贴等福利制度,以经济杠杆减轻年轻人的结婚负担、提高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对缓解当前的人口结构问题确实有利好之处。

  但是,细究这项婚补制度,有些不合理之处还需要深入推敲。诚如不少人所吐槽的那样,“缺的不是这点钱,缺的是对象”,“不想结婚的人难道还能为了这点补贴结婚啊”……年轻人目前更倾向于“晚婚”甚至“不婚”,存在经济相对独立致使家庭支撑作用相对减弱、社会个体化情感依赖降低、婚恋观日趋开放多元、工作压力大导致社交圈过窄等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其实,多数情况下经济因素都只是婚姻决策的参考项之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那么,仅仅从经济层面考虑,原本无结婚意向的人群也并不会因为这项不多的部分婚姻消费补贴而改变原有观念。相对来说,其只能作为一项附带的福利,强化原本就准备结婚的人群的意愿。指望其在“提高年轻人结婚意愿”的社会导向上真正发挥促进作用,眼下还难言乐观。

  此外,根据婚补的规定,申请者在通过审核后,必须通过线下购买定点单位的服务或商品享受补贴,或是上传消费凭证后于15个工作日收到补贴款。由此来看,这些限制条件最直接的作用不就是将新婚群体的潜在消费需求激发出来,并且将之引导到特定的消费场所吗?当婚姻消费补贴沾上了“拉动消费”以及“定向促销”的意味,其究竟是公共福利还是商业运作?在这点上,公众很难不生出质疑和抵触的心理。

  当然,婚姻消费补贴目前也只是一项区域性的试点补贴制度,不能苛求其十全十美。但是,针对现存的问题,有关部门首先要对“商业运作”的说法做出正面回应,公开定点商家选择标准及时释疑。而从根本上讲,这项“旨在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婚姻家庭健康发展”的婚姻消费补贴制度,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要想真正传递出对于婚育状况的关切以及对年轻人的“心意”,主办部门需要找准当前社会婚恋问题的根本症结,及时调整,制定实施更有诚意、更实惠、更有针对性的婚补形式。(然玉)

[责任编辑:陈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