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让人情变成“相互伤害”的债

2018-02-01 13:26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2-01 13:26:35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陈城

  作者:蒋栩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开展了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增长较快,农村地区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人情消费现象屡见不鲜,农户人情的平均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6.16%。有农户反映,“现在农村过年办喜事特别多,要是一年没挣到什么钱,都不敢回家过年。”

  过年或者婚丧嫁娶办宴席时给对方送些礼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情往来。在农村,这种人情往来兼具群体互助性质,办大事时每户送的礼钱,可以帮助这个家庭渡过关口。这种你来我往的人情互助形式,增进了乡邻间的情谊。

  但现在,农村的人情消费高到令人诧异:据新闻中提到的最新抽样调查结论显示,农户平均人情开支占家庭总支出的16.16%,已成为仅次于食品开支的第二大项。嫁娶、生子、升学、丧葬四大类人情花销,多数农户的单次人情支出金额在300元以上。被调查的农户,年平均人情支出为5297.47元。应该说,农村家庭的这一支出占比之高远远超过了城市家庭,几乎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

  而且,本属于传统民俗中根植于乡土情谊的人情往来,也从过去传统乡村社会中润滑邻里关系、维系公共生活的情感表达方式,转变成了某种具有惯性的人情捆绑和“互相伤害”的恶性循环。

  这种惯性捆绑,让我们来举例佐证。在云南省麻栗坡县某村,由于一度办酒风盛行,全村近千户村民每年送出的份子钱加起来有上百万元,久而久之,有些农户就想多收礼来“回本”,通过铺张摆酒设宴,从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那里收回以往送出去的“人情”,于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农村人情消费较快增长,无疑有着较为复杂的成因。一些农民虽然收入增加了,却缺乏理财意识和投资渠道。在这一前提下,增加的收入就很大概率会转化为人情宴请等炫耀性消费项目。加之农村作为熟人社会的基本事实,同时好面子和攀比心理所引发的跟风从众,这些都决定了所谓的人情价码“上去了就下不来了”,直至最终变成了难以承受的人情之重。

  年关将近,农村的沉重人情,甚至直接催生了所谓的“躲年族”:不少人为了少给点礼金少花点钱,而选择躲在外面不回家过年。

  种种现象再次表明,停不下来的农村人情债,已然让相当一部分人不堪重负而产生了某种“逃离乡土”的心理。在谁也不愿意吃亏,但谁也不愿意先把“欠人情债”停下来的局面中,这场愈发疯狂的人情消费好像变得无休无止。在这种语境下,只有重建乡土世界的人文脉络和价值激励,才能将众人的兴趣和注意力从“人情”转移开来。(蒋栩)

[责任编辑:陈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