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时评频道> 正文

春运第一天 | 年味儿淡了,“春运味儿”也淡了吗?

2018-02-10 15:15 来源:观点流 
2018-02-10 15:15:37来源:观点流作者:责任编辑:孙晓

春运第一天 | 年味儿淡了,“春运味儿”也淡了吗?

  今天,春运正式拉开大幕。回家的票,你买到了吗?

  据相关机构预计,在接下来的40天内,返乡和旅游人数规模将首次突破30亿人次。春运,这场被称为一年一度全球最大的人口迁徙运动,仍在继续刷新纪录。

  抢票、回家、团圆,依然是春运的主题词。

   今日春运

  据说,“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从这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现象,“春运”几乎是与国家的开放和人口流动趋势同步出现的。而在即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今天,春运的名字虽然没变,但其“内涵”却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今天的春运,俨然已不是人们记忆中的那个春运了。

  那个时候,购买春运票需要通宵排队。今天,12306网站和各种抢票插件、商业网站,让买票成了只需要动动手指的事。尽管还是需要“抢”,但 购票体验与过去相比,已有天壤之别;

  那个时候,绿皮车还是占据绝对主力的交通出行工具。今天,春运期间铁路系统的压力虽然依旧大,可绿皮车更多成了怀旧的代名词,高铁承担了更重要的角色。 “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完善,私家车的普及,使得人们的春运出行有了更多选择

  那个时候,泡面几乎是旅客春运路上的唯一选择。今天,不少高铁上,人们已经可以叫外卖;

  12306高铁订餐服务界面

  高铁上也可以吃金拱门了

  ……

  与诸如上述变化相对应的是,近年来春运话题在公共舆论中的热度明显衰减,同人们一再慨叹的“年味变淡了”一样,春运的氛围,也在淡化。

  某种意义上,春运正在摆脱悲情化叙事,趋于寻常。

   谁改变了“春运”?

  这些年,对于如何化解春运期间的拥挤、出行难题,各方所开出的解药不少:车票实名制、铁路体制改革、户籍改革、城乡一体化、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等等,这些解药有些已经“服用”,一些仍在“制作”过程之中。它们都或多或少对于今天春运的改变起到了不可小视的形塑作用。

  还有一种因素,或许不显山露水,可从长远来看,对于春运的何去何从,却将愈发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些年,“恐归族”话题越来越引发关注。表面看,这是人情压力、逼婚等因素对年轻人回家过年构成了压迫;实际上可能突显着一种 代际关系的重构——“回家过年”这种构建在亲情基础之上的传统“团圆”观念,正在松动

  就在这几天,一条“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讨伐’父母,12年不回家过年”的新闻刷爆朋友圈。这虽是极端个案,却未必不是对代际冲突的一种现实注脚。

  当个体价值观崛起,当传统亲情、代际相处模式被重塑,受“回家团圆”的乡土观念驱动的春运,最终将趋于弱化,或是水到渠成的连锁反应。

  尽管从数据上看,春运期间的出行人次仍在上升,但出行方向和目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有统计显示,今年春节选择回家与家人团圆的人,只占到55%,也就是说, 差不多一半的人其实已经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视过年,或者不再一定是以回到“老家”的方式过年,数据显示,有13%的人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

  某旅行类APP上的春节旅行促销产品

  春节出行方向的多元化,显然有利于分散春运交通系统的压力。

   春运背后:一个真实的、变化着的中国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战胜的是人心,最容易战胜的也是人心。春运的淡化,或在很大程度上应验了这句话。

  春运所对应的春节,作为农耕社会传递下来的节日,之所以有着如此强的生命力,在于它背后中国人特有的乡土观念。所以,即便对不少“城里人”而言,回“老家”过年,依旧是一种固定的节日仪式。

  但作为一种现实,中国人的重土观念已日渐式微。特别是对于新生的“城一代、城二代”们来说,故土和老家之于他们,早已变为一个缥缈的符号。

  可以预期,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把“回家”作为过年仪式的观念,有朝一日或许会退下主流地位。那个时候,作为节日的春节或许仍在,但春运,恐怕不复今日之繁忙。当然,这需要时间。

  春运所展现的举世无双的迁徙潮,连接的是一个无比真实的城乡中国。正如不少论者所言,春运是管窥正处于转型和发展期的中国的最佳窗口之一。

  细节:从化肥袋子、编筐到旅行袋再到拉杆箱,

  旅客的行囊有了明显变化

  比如,春运人口的迁徙流向,对应着东中西部巨大的发展落差;而人们如何打发春节时间,也是一种国情的细微体现。

  走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前者,说明在国人的心中,亲情依然占据着重要分量;后者,则说明腰包鼓起来的 国人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追求,对家庭价值的呵护,有了更丰富的表达。

  上述细节共同表征着转型期中国,在跳出传统与跨进现代之间的种种纠葛与挣扎。而春运,正是这个特殊阶段中的特有产物。

  必须承认,在浩浩荡荡的人流中,春运依然难言轻松和从容:人们出行选择的方式多了,拥挤还是常态;买票不用排队了,却还是要“抢”。

  但,春运已不是从前的那个春运。这不只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交通运力的提升增加了出行效率,更是因为支撑传统春节及春运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心理层面的因素,已经发生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end

    主编 | 刘 昆

  副主编 | 龚孟关

  撰文 | 朱昌俊

  责编 | 侯楠楠

[责任编辑:孙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