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堂吉伟德
上周迎来了国际劳动妇女节,不少医院将无痛分娩作为宣传主题。而一项麻醉课题研究组在全国46个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国内目前无痛分娩的使用率仅为10%左右。专家分析,认知不足以及麻醉师短缺或成主要原因。
医学上把人类能感受到的疼痛感分为12个级别,研究表明,分娩的疼痛属于最高级别的疼痛,比阑尾炎等内脏疼痛的级别还要高。无痛分娩是指通过麻醉药物注射减轻产妇在分娩中的疼痛,以此提高顺产率。2017年的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也曾引发公众对“无痛分娩”的高度关注。
普及无痛分娩有多重意义,一是普及顺产率的迫切要求。由于害怕疼痛,很多产妇选择了剖腹产而不愿意顺产,致使剖腹产率大幅度增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2007年至2008年对全球剖宫产率(即剖腹产)调查的结果,中国46.5%的剖宫产率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5%的上限,是名副其实的“剖腹产大国”,这不利于优生目标的实现。二是提高民生质量的现实要求。实行无痛分娩是细微、真实和贴切的民生关怀,分娩的疼痛指数与幸福指数呈因果关系,做好民生关怀亟待普及无痛分娩。三是基础建设的客观需要。无痛分娩普及率偏低,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医疗风险的担忧、医生少、收入低等多重因素影响,若没有利益矫正机制的纠偏,弥补基础构建的短板,则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题。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无痛分娩比例高达80%以上,而在中国目前仅为10%左右,这巨大的差异背后是医疗资源优化和合理使用的差距。无痛分娩在国内应用达一二十年之久,却仍然存在认识不足、医疗资源稀缺、利益驱动机制缺乏等瓶颈限制,从本质上讲,还是少了刚性目标的约束,无法有效解决公益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普及无痛分娩面临客观因素的挑战以及多重难题的检验,比如谁来主导、谁来实施、谁来宣传、谁来考核和谁来监督,都应有明确责任主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落实应对措施。认知度偏低、技师不够、利益导向失灵等均属体系性问题的不同表现,最终需要对症下药和综合施治。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具体的指标、任务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路线表和时间图,以目标的刚性化去促进手段的合理化和科学性,如此在落实上才不会停滞不前、难以破局。
刚性的目标首先体现为无痛分娩率的量化指标,分阶段提高无痛分娩率并将其作为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刚性任务,并辅以相应的奖惩机制和促进措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这一方面可以实现外部资源的补差和补强,改变医疗服务收入偏低,医院医疗资源尤其是医生严重短缺,包括麻醉医生的数量与实际需求之间极不对等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的挖潜和优化,通过内部绩效调整和平衡,缩少优劣科室之间的鸿沟,避免利益天平过度失衡。
刚性的目标约束下,地方政府会拿出体系性的优化方案,而不是视之不理;医疗机构也会通过利益调整的方式进行补强,在绩效考核上更具有倾斜性和照顾性,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会进行严格的专业性把关,优先提倡和落实无痛分娩的技术要求,而不是为了获利走“鼓励剖腹”的反向之路。在具体的考核实践中,应将无痛分娩率作为硬指标,由此去促进各方优化资源要素,最终形成协同一致的合力。否则,没有刚性绩效保障的无痛分娩,终将止于“倡导层次”。(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