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外国“草台班子”为何能乘虚而入

2018-03-30 15:49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3-30 15:49:29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刘巽达

  近年来,听音乐会成为不少人文化休闲的选择。随着音乐国际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名团进入中国演出市场,为听众们带来一场场听觉盛宴。然而,随着外国乐团演出的增加,部分乐团宣传名不副实,存在二、三线乐团甚至业余乐团通过种种包装,“打造”一流名团形象,乃至制造虚假信息的情况。

  国际一流乐团货真价实的高水平演出,令人大长见识,心旷神怡。在广袤的中国音乐市场中,名乐团很难请到。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普通听众才能有幸一睹名乐团的风采。

外国“草台班子”为何能乘虚而入

  偶有几次,听众冲着乐团“名头”而去,却大失所望。比如冠名“新年音乐会”的音乐演出,动不动就和“维也纳”牵扯到一起,好像凡是来自维也纳的乐团,必然跻身一流或准一流行列。可既然乐团那么一流,又为何在那么不起眼的小场地演出?乐团构成又为何那么“迷你”?简直让人依稀看到“文艺小分队”的身影。

  或许“小分队”的音乐会尚可一听,然而明明是业余水平,却要包装成专业一流的“挂羊头卖狗肉”行为,让听众的心理期待自降一格。从此再有“响亮名号”的乐团前来,人们会在开始先打上一个问号。

  所谓“草台班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名副其实的;另一种是稍稍注水的。非常业余的乐手在经纪人的撮合下临时组建一个名字响亮的乐团,这叫名副其实的“草台班子”。奔着中国听众对音乐会“崇洋”的心理,几个管、几根弦,配上过得去的音响设备,弄几曲听众熟悉的世界名曲,就算一场演出。那种稍稍注水的,是二三流乐手冒充一流的“过度包装”。由于中国听众分不清哪些才是真正大名鼎鼎的外国乐团,他们就做起了手脚,将乐团名称、历史等,与世界名团、知名音乐家、音乐圣地挂钩。

  在外国,注册成立乐团门槛较低,大学生、业余爱好者成立或加入乐团并不少见。为了宣传需要,二、三线乐团常常模仿世界名团取名,动辄“柏林”“维也纳”“施特劳斯”“爱乐”,有的乐团甚至直接套用世界名团名称,只不过改换语种注册,翻译成中文后与名团名称没有差别。此前,有奥地利“交响维也纳管弦乐团”打着“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旗号到中国演出;在德国演出票价最高20欧元的“莱比锡室内乐团”,在中国改称为“德国莱比锡国家爱乐乐团”后,票价即翻数倍;欧美一些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假期组成的临时乐队,通过“百年历史”“王室”等包装,也来到中国演出;还有“夹花法”的拼凑,邀请一两个名家列席,乐团其余成员均是临时拼凑的。

  这种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欧美二三流乐团在欧美国家市场不足;另一方面,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的中国市场,对此类演出需求很大。两相结合,自然外国“草台班子”在中国就格外有吸引力。这些乐团,紧紧抓住中国听众追求高档次、高声望演出的心理,与演出承办中介一起,用假冒名团、混淆名称、夸大宣传等多种手段进行虚假包装,以期抬高票价,获得更多利润。

  如何评价这一现象?在我看来,首先要看到人民群众对外国经典音乐有很高的兴趣点,这种热情值得肯定。相信假以时日,随着国人欣赏水平的提高,哪些是正宗名乐团,哪些是山寨乐团,辨别起来并不难,“草台班子”屡屡得逞的几率今后将大大减少。

  国外乐团的纷纷进入、国外“水团”的不断涌现,反映了我国音乐会市场存在很大的供需缺口。世界一流乐团的数量和演出场次有限,在圣诞节等西方重要节日期间外出演出也很少,而我国乐团的内容创作,并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既然知道音乐会市场是“很大一块蛋糕”,中国的乐团何不运筹帷幄,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把外国经典音乐传送到更多普通听众的耳中?更何况,一些中国名乐团的演出水准并不低。

  当然毋庸讳言,总体水平来看,演奏西方音乐,国内乐团难以与欧美乐团的认可度抗衡,而外国的“草台班子”正是看准了我国音乐会市场的需求缺口,趁虚而入。因此,只要加强有效监管,严防“李逵变李鬼”,对扰乱我国音乐市场秩序的行为予以整肃,规范国外乐团进入中国市场的标准,就能拦住这些“草台班子”。

  面对我国的音乐演出市场,首先要谨防别人“趁虚而入”,然后要扎实地“补虚”,中国乐团强健起来,才会赢得演出市场。近年来,民族音乐的创新也有了长足进步,在国际化尝试的路上越走越远,音乐本身和舞美、造型,东西方乐器的交融等可以充分体现。现阶段,应在营销上强力推进。“民族范+国际范”是民族音乐创新的通途,演出市场需要这样的音乐常演常新,这才是正道。(刘巽达)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