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聘遭机器人“拒录”,谁才是招聘的“主角”

2018-04-12 17:23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4-12 17:23:07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王彬

  近日,江西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研三学生小鑫(化名)在参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西分行校园招聘中,被第三方ATA(全美在线)机器人判定“情绪风险高,不适宜快节奏工作”拒录。4月10日,经媒体报道后,该行人力资源部门称,本着尊重事实、尊重人才的原则,决定由招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对考生再进行性格测试,测试结果作为是否再录用的重要依据。

  这种机器人测试,确实能为招聘考试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撑,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和相对合理的科学判断,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缓解以人的认识判断为主导的考试模式所衍生的弊端,为招聘双方的精准对接保驾护航。但须明晰的是,机器人测试是为了给招聘考试“打补丁”,这是其应有的属性和定位。在招聘过程中,“人”仍然应该处于主导的状态。

  机器人测试补的只是人的漏洞,比如对一些细节层面的精准把握和对人才的数据考量等,但补不了人的意识。也就是说,在跟人的利益相关的事情上,技术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人服务。所以,在招聘过程中,技术所判定的结果应该只作为现实参考,提供一种判断和思路,而不能成为决定性的依据。

  技术是没有温度和情感的,自然也就没有这两者加持所产生的认识判断,可人并非如此。新闻中,在考生经过重重考试后,该银行依然直接以机器人测试所做出的“情绪风险高,不适宜快节奏工作”判断为理由拒录考生,是一种很明显的对接失衡,忽略了人的作用。

  而且,检测方表示不排除有误判,相关报告也说明,对考生的评估,建议与EPI测评、评价中心技术等方法组合,进行综合考虑,全面评价。这些情况也是在为技术的情感缺陷进行现实佐证。须认识到,纯粹的技术判断定论之后,片面、盲目和有时失公平公正的标签便会如雪花般一片片飞来。在现实操作中,既可能错杀“千里马”,也为招聘考试的本身质量埋下隐患。

  机器无情,但人应有情。这里的“情”不是指人情关系,而是一种带有情感性的理性判断和认识。这里并非要控诉机器和技术甚至将其拒之门外,而是要准确认识它的定位,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进而把“机器无情”的效果和“人有情”的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相对规范的程序正义。这样,才能让最后呈现的结果做到客观公正,而非偏于任何一方的“一棒子打死”。

  现在,当事银行又开始了以人为主导的重新测试,无论结果如何,这样的反馈路径值得肯定。但是,有一点还需要反思:招聘考试这类事情关乎考生切身利益,关乎招聘程序公平正义,关乎具体单位品质形象,不能总是“事后诸葛亮”,而应提前做好预案。

  对此,最关键的是在潜意识里去认可和积极推动“以技术为依托,以人为主导”的招聘考试宗旨,而不是等着媒体和社会舆论来倒逼。同时,“机器无情人应有情”需要坚守,对“人有情”的现实制约也不能放松。让“无情”与“有情”的作用形成一种制衡,才能真正守住公平的底线。(王彬)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