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专家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全面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

2018-04-16 17:28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4-16 17:28:3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郑芳芳

【专家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全面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

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林徽

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11日博鳌亚洲论坛国企改革分论坛上发表讲话称,中国的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会坚决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主旨演讲要求,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率先扩大开放,努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国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二〇五〇年,我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有经济必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十分重要的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已经成长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因此,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确保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国有经济质量和国有企业竞争力,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加快要素自由流动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

上世纪末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政府推行了以“抓大放小”为主的国有部门改革,即抓好大的国有企业,放活小的国有企业。在此过程中大量生产要素和技术资源从国有部门中释放出来,进入到非国有部门,同时国有部门内部亦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兼并重组发生了要素和资源的流动。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的最新研究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推行的“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显著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具体而言,“抓大”政策使得国有部门效率在企业内生增长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优化提升,“放小”政策尽管短期对国有部门的效率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但其带来的(国有与非国有)部门间要素流动弥补了负面效应,提高了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其贡献占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四分之一。“抓大”与“放小”作为改革的两个方面,通过部门内要素流动和部门间要素流动,共同推动了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述经验证据也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尤其是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二、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引入了市场竞争改善了资源配置效率

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同时,也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其目的是通过产权激励制度和市场倒逼机制来实现国有部门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另外,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其它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助于逐步打破国有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有利于不断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为我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如果说二十世纪前后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和经营困难的问题,那么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则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以此为目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尤其是深化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举措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过剩产量,提升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通过不断提升国有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盈利能力,最终达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

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创新驱动战略增强了我国企业整体竞争力

当前我国工业企业普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愿不强的问题。因此,通过借助国有企业改革,可以在国家层面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我国国有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同时,作为配套措施,国家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最终形成一个以国有企业研发为主体,其它所有制企业共同研发和自主研发为补充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格局。

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必将承担及其重要的角色。只有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大幅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才有可能顺利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责任编辑:郑芳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