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长江江豚“升格”为独立物种,期待旁证

2018-04-17 18:10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4-17 18:10:43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张田勘

  4月10日,国际著名的《自然》子刊《自然-通讯》发表了一项由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多个国内外研究机构完成的研究报告。研究表明,原来一直被认为是窄脊江豚一个亚种的长江江豚,其实是一个独立的物种。

  长江江豚“升格”为独立物种当然意义非凡,无论是提高对这一珍稀动物保护的重视,还是研究其生物多样性以及不同物种资源的利用,都是好消息。不过,在宣布长江江豚是一种独立物种之前,获得旁证和重复性验证至关重要。如果有更多的重复性研究得出同样或相似的结论,研究结果才会更没有争议。

  认为长江江豚是一个独立物种的主要根据是,通过基因组大数据的分析,发现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在进化上有显著不同,体现为对淡水和咸水环境适应性不同。长江江豚适应了与海洋高盐环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渗环境,并出现适应性进化,具备在淡水环境下维持体内水盐平衡的更好的生存机制。这种显著的遗传分化与适应性进化,提示长江江豚和海江豚之间缺乏基因交流并出现了生殖隔离,两者之间不可能出现种群间混合的现象。

  但是,这只是在基因组分析上的差异,其他方面,如形态学、考古学的差异是否显著尚未得出证据。尤其是在形态学上,长江江豚和海江豚两者并无明显差别。从证据出发,目前只有基因,即遗传方面的证据。

  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判断一个新物种的存在,显得并不全面。从普氏野马的发现和争论过程可以得到一些经验。

  1878年,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率领探险队先后3次进入准葛尔盆地,发现和捕获了一些野马。1881年沙俄学者波利亚科夫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马种,而且是在地球上已经消失的野马,命名为“普氏野马”,认定标准主要是形态学标志:这种马有竖立的马鬃,被认为是野马的特征;其褐色的皮肤与冰河时代法国和西班牙岩洞壁画中的野马类似。

  此后,普氏野马被视为一种仅存的野马被世界各国认可。然而,认可普氏野马只有形态学依据,还缺乏遗传学(基因)的标准。140年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分子考古学教授卢多维克·奥兰团队在2018年2月22日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普氏野马并非野马,它们的祖先是大约5500年前生活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北部的波泰人驯化过的一种马。

  对各种马的DNA样本分析结果表明,波泰马并非现代驯化马的祖先,而是普氏野马的祖先。因此,所谓的普氏野马实际上是最早驯化马的后代,这种马后来因受到人类的压力而逃回荒野,在野外生存数千年,因此普氏野马并非野马。同时,认定普氏野马并非野马的不只是基因检测和分析的证据,还有考古学的证据。考古学表明,波泰马是家养的,波泰人不仅吃马肉,而且喝马奶,在波泰人的村落遗址里还发现了马栏。这两项证据显然更可靠,证明力更强。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研究结果来自人类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与印尼的研究人员在2004年10月2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发现了人类演化历史上的一个新的人种,取名为“小矮人”,编号LB1,并将这个新人种命名为“弗洛勒斯人”。

  当时的主要证据也是解剖学(形态学)的证据,从挖掘的女性化石看,身高1.06米,头颅只有柚子般大小,容积仅380毫升,是现代人1350毫升脑容积的1/4。

  随后,由于不断有新的研究结果出炉,围绕弗洛勒斯人是否为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一个新人种产生了激烈争论。2014年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的两项研究表明,小矮人不是新的人种,只是一个发育异常的人类的骨骼,即一位患了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体型,这种病导致了身材矮小。

  但是,2016年澳大利亚、日本和印尼的研究人员共同发表的一项研究又表明,在弗洛勒斯岛上发现小矮人不远的地方新发现了比小矮人年代更久远的古人类骨骼化石,从形态上分析,他们可能是弗洛勒斯人的祖先,称为马塔门格人。因此,可以推论,弗洛勒斯人是在人类进程中存在过的一个人类分支,也是人类多地区起源的一种证明。

  不过,这些研究也主要是基于形态学证据而得出的结论,目前对于人类演化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过小矮人的人种还难以下定论,如果有遗传学、考古学和形态学等方面的证据结合起来判断,结论的趋向性和可靠性会更强。

  由此看来,对一种生物物种属性的正确判断,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形成的,需要不断地发现证据,进行纠偏。因此,从遗传学角度出发,目前提出长江江豚是一种新的物种当然有依据,对于保护珍稀动物和研究生物多样性有很大的帮助,但要更有力地证明这点,还需要形态学和考古学方面的相关依据加以佐证,而不至于被逆转。(张田勘)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