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精神在,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2018-05-13 13:3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5-13 13:34:24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澍

  作者:皮波

  站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回望过去,是迎接未来的最好姿态。

  2008年5月12日,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救灾难度大的地震猝不及防地袭击四川汶川、北川、青川等地。一时间,山崩地裂,满目疮痍。

  忍看山河碎?愿将身心许!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在悲痛中挺起不屈的脊梁,八方友爱在短时间聚起强大的力量。党中央、国务院紧急号令,中央各部门紧急行动,人民子弟兵千里驰援,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就地自救。从灾难中奋起、在困难前挺立,在这一刻,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于一片断瓦残垣中,矗立起一个时代的丰碑。

  生与死、聚与散、笑与泪,天灾让人宛如落叶般飘零,但就是那么一股子精气神,支撑着灾难之中的人们在一路荆棘中前行。犹记得,十几名自山东莒县的汉子,挤着一辆塞满方便面和烙饼的三轮车,翻山越岭,星夜驰援,从老家赶到灾区;在南京市江宁区募捐点,一位拾荒老人将多年积攒的零钱兑换了一张百元现钞捐出;刚为人母的女民警,把嗷嗷待哺的亲骨肉放在乡下,把自己乳汁全部哺育给受灾婴儿……凡人善举,在那一瞬间让人倍加感动。而更宏观的叙事里,是19个省市“一对一”援建重灾县,30多万援建大军先后奔赴地震灾区,近百万志愿者自发前来……

  李大钊曾说,“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精神,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而是在艰难困苦中迸发而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不仅在十年前的那个5月里凝聚起抢险救灾、抢救生命的强大力量,更是在以后漫长的时间中,输出了重建家园、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

  青山依旧,斜阳几度。10年过去,如今,汶川县已打造出有浓郁羌族风韵的“生态旅游小镇”,北川也形成“山水绿环、生态水廊、景观主轴、功能四片”的城市布局,绵竹市更是走出一条农旅、文旅业融合发展的转型之路……生机盎然,新城崛起。十年之路,宛如一次涅槃重生,让灾区在重建之后迸发出蓬勃朝气。“汶川应无恙,当今世界殊”,抗震救灾精神所加持的中国力量,让世界为之惊叹。

  精神在,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2018年早春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汶川县映秀镇考察,他打酥油茶、磨豆花、炸酥肉,在亲身体验当地“带劲”的生活后表示:“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

  世上万物皆有时,唯有精神永留存。十年过去,我们沿着时光的水槽“溯流而上”,更加明白抗震救灾精神的伟大定义。不管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御敌,还是在激情燃烧岁月的建设,亦或是走进新时代的奋进,总能发现,中华民族在巨大考验时所迸发出来的精神,为我们增加了新的底蕴,磨砺出新的内核。抗震救灾精神不止在汶川,在玉树、在芦山……这股子精神在,支撑就在,帮助就在,从灾后重建走向好日子的盼头更在。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如今,汶川重生,山河无恙,众多在地震中拥有伤痛记忆的普通人,或许已然淡化了地震经历者的标签,回归到最平常的生活中。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任何时期的所有考验一样,无法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地震预报的探索已经上路,也正艰难行进着。回望过去,我们唯有用精神强大自己,方能更有信心迎接未来。

  传承这份不屈的精神,是对逝者的缅怀,是对幸存者的致敬,亦是擦干眼泪大步向前的支柱力量。(皮波)

[责任编辑:李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