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给予“老漂族”心安即故乡的归宿感

2018-05-15 17:48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5-15 17:48:27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堂吉伟德

  5月9日,北京市朝阳区某中心小学门口。两位老人跟随人群进入学校接孩子。几分钟后,奶奶背着书包,爷爷拉着孙子的手走出校门。奶奶用东北口音招呼老伴:“赶紧走,音乐课别迟了。”孩子奶奶告诉记者,他们来北京照看孙子已经4年了。在中国,像这样的随迁老人还有很多。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的他们,为了帮助子女照顾晚辈、操持家务而漂泊异乡,媒体将他们称为“老漂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那么,他们在异乡过得好吗?他们对中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什么新要求?

  所谓“漂”,意指户口和户籍在彼地,而生活与工作在此地,相对于流入地而言可称之为“外来人员”。在户籍附带了一切的情况下,“漂”所面临的壁垒与樊篱,除了政策性因策,还有心理性障碍。于是便有了逃离与回归。年轻人尚且有如此多的不适,那么有着强烈“叶落归根”倾向的老人们,适应新的环境则更加困难。当他们离开熟悉的社区,陌生环境带来的压力感、隔阂感和边缘感等不良心理感受会成为巨大的挑战。“老漂族”这个庞大群体的生存状态,值得各方重视,给予他们“心安即故乡”的归宿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漂族”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城市中新涌入的人员中,除了各地拼命争取的人才和人力资源外,还有他们的父母与子女。如果不能给予“老漂族”更多的关爱,城市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而面对社会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现象,若不能重视整个老年群体的权利诉求,则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会更加艰难。

  随迁老人与子女生活一起,是解决“空巢之痛”最好的方式。不过,从“连根拔起”到“融入难”,横亘在老人们面前的,其实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或与子女交流难的代际关系,更重要的是政策滞后与关爱不足下的人情缺失。很多时候,他们被视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权利因为“家庭关系”的因素,而被人为忽略。代际关系与自我学习可以靠个人或者家庭的努力来解决,但随迁老人与迁入地城市社会福利、医保报销等方面的制度衔接缺位,以及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硬件的缺失,则需要政府发挥兜底的作用。

  在“老有所养”还未全面解决的情况下,“老有所乐”的品质要求更难以实现。解决“老漂族”的社交行为阻碍和融入困难,降低老年群体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需要释放更多的政策善意与服务热情,解决他们生活难、保障难的后顾之忧,并以文化感染、制度衔接和社区服务,让“漂”来的老人们快速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找到新的生活乐趣。如此,方能使其“心往向之”。

  就时下情况看,要求地方政府全面而系统的解决软硬件短板,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先易后难”的原则,政府可以优先解决较为迫切的诉求与愿望,比如加快医保政策的全国性统筹,完善社区养老体系和文化建设,完善志愿服务和日常照料功能等。强化对外来随迁老人的关心,在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制定中长远的计划,方可避免特殊群体的边缘化。不歧视,不排挤,公平对待,营造更加温情的环境,是政策应有的基本考量。(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