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利益机制是破解决“儿科医生荒”的关键

2018-05-17 15:29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5-17 15:29:34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堂吉伟德

  儿童作为易感人群,在春夏交季极易感染疾病。近期,各地儿科门诊人满为患,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陕西省、浙江省等地,儿童医院门诊病人数量突破历史新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江苏省连云港市、天津市、上海市却接连有医院宣布儿科停诊。

  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有关部门也反复出文,要求强化儿科的基础建设。比如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表示,将深化医教协同改革,支持高校设立儿科学专业。同时为了扩大医护人员的人数来源,原国家卫计委还决定,2015年9月中旬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报考儿科、院前急诊定向的考生可以加试相关专业内容,加试成绩可以计入总分。

  降格以求和设立儿科学专业,有助于增加儿科专业人数的总量,解决人数缺口问题。但是儿科专业人数的缺口之大,让增加人数总量的工作长路漫漫。根据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数据显示:根据2020年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要达到0.69名的目标,2016年,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的缺口为86042名。

  时至今日,“儿科医生荒”的问题不但未能得到缓解,在个别地方反倒日益严重。何以形势反向而行?问题出在利益导向机制上:一方面,由于儿科的盈利能力太弱,属于医院体系中的“弱势群体”,虽然接诊的人数保持在高位,然而由于儿科的特殊性,其用药少、耗材少、大型检查少,不能像眼科、外科等其他科室,可以保持较高收益,为医院获得极高的经济回报。儿科一直处于“赔钱赚吆喝”的尴尬境地,就会给医院带来极高的营运成本和压力。在“以药养医”的惯性思维下,儿科可能就成了医院可有可无的“鸡肋”——留之不赚钱,取之不可惜。

  另一方面,儿科作为医院的“低收入科室”,整体的盈利性决定了医生个体的获利情况。再加上儿科医生巨大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多重因素的叠加,使得从事儿科的医护人员从业意愿极低。就像医生圈内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儿科既难以招进新人,又难以留住现有医生,人员流失的现象极其严重。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一项数据显示:在我国,平均每年每家医院都有两名儿科医生离开工作岗位。

  不难看出,儿科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已然出现了恶性循环的态势。在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而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76%的反差下,从业者的就业意愿显然难以得到提高,要摆脱儿科医生“累、穷、险”的恶性循环,核心是薪酬体制改革,通过收入的增加来保证儿科医生的职业尊严,儿科医生的职业才会真正具有吸引力。因为,职业的敬畏、向往与奉献,除了从业者自身的思想境界,还要有大环境的保障与支撑。

  从既有问题看,利益机制是破解“儿科医生荒”问题的关键,让医院的儿科有足够的盈利空间,让从事儿科的医生有比较优渥的待遇,让儿童医学的行业价值体现得更加充分,最终通过体系性的制度构建,让物质收益、风险控制、医患关系等各个方面问题,都得到有效解决,源头活水才会真正得到激活。通过公共财政的补助和内部利益分配的调整,让“小儿科”不再边缘化,“儿科医生荒”方能迎刃而解。(堂吉伟德)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