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听任个人信息泄露,谁都可能是下一个“胡红岩”

2018-05-22 16:1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5-22 16:14:55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胡印斌

  据媒体报道,今年33岁、研究生学历的胡红岩身上绑着两个案底,其中一起刑事案件的案底至今仍未消除。2008年,一名陌生女子盗用其身份信息在河南郑州市犯案入狱半年,刑满释放后杳无踪迹。而按郑州市警方相关要求,必须要有假“胡红岩”的真实身份信息,才能删除胡红岩的“犯罪记录”。她为此奔波5年,目前仍未如愿。

  身负刑案案底,给胡红岩带来无尽的麻烦:报考公务员,被警察带走调查;参加环评工程师考试,被铁路公安拦截……这样的日子,胡红岩已经熬过了5年,她自己说,“像是被社会排除在外的人”。以后会怎样,这样的日子还要持续多久?

  有案底的胡红岩并没有“犯过事”,她自己明白,警察也明白,然而,就这样一件似乎明明白白的事情,却因为假“胡红岩”真实身份信息的缺失,就一直搁置了起来,也损害了胡红岩的正当权利。

  这一切,不排除相关部门不作为的因素,比如,既然胡红岩的指纹和DNA比对结果证明这是不同的两个人,为何不尽快删除强加于胡红岩名下的不实记录?既然刑案实行办案人员终身负责制,那为什么办案人没有积极协调处置?据最新信息披露,郑州市公检法三家已经在沟通此事,相信在舆论关注之下,这个挣扎了多年的胡红岩,或许会尽快讨得一个说法,重新开始生活。

  而在个案之外,也需要放开视野,检视一下这个社会究竟还有多少个胡红岩?

  当然,像胡红岩这样遭遇“戏剧性巧合”的情形或许罕见,但是,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公民利益受损的情况,却并不鲜见。中国银联日前利用大数据分析向社会发布安全提醒称,电信诈骗案、盗窃银行卡、非法套现、冒用他人银行卡、网络消费诈骗形势依然严峻,其中超过90%是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引致,其已成为犯罪的主要源头。可见个人信息保护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除了像胡红岩这样“人在家中坐,案从天上降”的事件之外,其他诸如被冒名办卡透支、银行账户钱款不翼而飞、个人名誉无端受损等等,屡见不鲜,至于一般的各种骚扰、推销电话、诈骗短信等,则已成标配。据推测,目前我国网络非法从业人员已超150万人,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元级别,形成了一条信息需求、盗取、交易等一条完整的黑色链条。

  与疯狂的盗取、交易相对应的,则是孱弱的个人信息保护与麻木的监管。此前有报道披露,公民个人信息可能被盗取的渠道与环节实在太多了,胡红岩自己始终想不通身份信息何时、如何泄露。其实,她曾在外读书多年,与社会有着不少接触,无论是学校、车站、银行,还是外卖等等,只要是有收集个人信息权力的机构,均有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一环。

  当下之计,一方面必须要严厉打击,斩断个人信息交易的利益链条,尤其是对于外卖等拥有海量用户信息的互联网平台,必须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另一方面,负责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部门、机构等,也要强化内控机制,确保机构掌握的信息不会泄露。

  权力不作为,则权利就难以保障。切不要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依然听任个人信息疯狂泄露,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胡红岩。(胡印斌)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