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等教育普及化来临并未削弱高考的公平价值

2018-06-12 11:46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6-12 11:46:11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陈志文 中国在线教育总编辑、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2018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但对于高考的讨论和思考却远没有停止。高考对于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民生问题。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知识改变命运,或者说高考(大学)改变命运的说法就不绝于耳,很多人还将此作为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性事件。

  高考(大学)能否改变命运?这一论断的肯定性其实只存在于精英教育时代。从1977年恢复高考直到20世纪末,高等教育都处于精英教育时代,只有绝少数人才能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这时,一张大学文凭基本上就是精英的代名词,是很多用人单位用来衡量人才的尺子。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抛开其他不谈,一份体面的工作总是有的。

高等教育普及化来临并未削弱高考的公平价值

  1999年,高校大扩招启动,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向大众化迈进。1999年全国高校招生160万,一年新增招生总量51.32万人,增长47.4%,超过了之前9年的总和。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总量达到382.17万人,比2002年增长61.67万人,学校总数也已经反弹到1552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跨越了15%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条界限。

  近10年,国家开始稳定高校招生总量,但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量也达到748.61万,几乎是1990年的12倍,普通高校已经达到2596所,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2.7%。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总量已经达到760万左右,毛入学率达到47%,2018年普通高校已经达到2631所,招生总量逼近770万应该是大概率事件,毛入学率也将接近50%这个普及化界限。明年,我们或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大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

  2017年,在全国普遍出现了招生计划不能完成的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有学也不上了,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考不上大学都很困难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仍要谈高考(大学)改变命运,并以此质疑批评高考对于社会公平的价值意义,显然是荒诞的。

  尽管如此,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角度看,高考仍然使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近20年的大扩招,以文凭打底,给了更多人流动上升的规范渠道。当然,最后能否改变命运,最重要的还是时代发展背景下个人的努力。

  事实上,经过高考40年多来的不断筛选,今天通过高考这个有效渠道涌向一二线城市并成功扎根的优秀人才数不胜数。截止到2017年,已经有1.2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整个社会阶层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考虑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只是静态地看生源构成,并以此质疑高考本身的社会公平功能,其本身就是有失公允的。

  但是,如果不加区别地强调阶层与地区之间结果的绝对均衡与公平,过度保护,必然会导致另外一个反向歧视,这是公共政策需要谨慎对待的。所以说,对于一种制度的公平性,我们不应该简单从结果来看,更需要关注的是其是否给出了公平均衡的机会。

  从2013年起,国家陆续推出了各种保障弱势群体的保障计划,以确保农村基层的孩子上好大学,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名校都需要拿出一定的名额录取县以下学校的中学学生,各省也配套了相关政策,如陕西还有农村专项的医学专业计划。

  这些年,我们每年都可以看到穷且益坚的孩子进入优秀大学的报道,2017年高考中被回复“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甘肃考生魏祥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这个制度所创造的渠道仍然是畅通的,机会的大门仍然是敞开的,选拔方式的关键亦仍然在于个体的努力和优秀程度。(陈志文)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