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熊孩子”和好孩子之间,只差一个懂教育的妈妈

2018-06-27 16:4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6-27 16:44:10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然玉

  近日,陕西咸阳一栋高层小区电梯内总有尿骚味,保洁员查看监控发现,是一名小男孩在电梯内小便。据小区物业说,他们和孩子母亲沟通了解到,其母亲在知晓此事后,严厉地批评了孩子,孩子也写下了一份检查,让母亲发到业主群里表示道歉,并且每天由孩子父亲监督孩子打扫电梯一个月,作为道歉和补偿。业主群内,大伙对孩子母亲的教育方式点赞,也为这名小男孩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行为鼓掌。

  本是小事一桩,却获无数点赞。关于“熊孩子”,人们见识了各式各样的调皮捣蛋,也见识了太多包庇护短的家长。此前,每每有“熊孩子”肇事的新闻曝出,网络上的批判与质疑都会归结为“家教缺失”云云。这一简单的归因逻辑,反映了公众的一种基本判断: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在此背景下,这则“好妈妈教训‘熊孩子’”的故事,实在是殊为难得的示范样本。

  咸阳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之所以得到了邻居、网友们的一致认同,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其展现了鲜明的、正确的是非立场,承认了孩子的错误并对之加以矫正;再者,她还将整个教育、补救的过程全程公开,使得小区业主们都可以监督、见证。自始至终,这位母亲都在向孩子清晰传递“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观念,并且通过书面检查、打扫补偿等一系列举动,让孩子能够有机会以行动弥补错误。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知道对错、学会负责的过程。“熊孩子”之所以是“熊孩子”,最初是天性使然:在习得足够的社会规范之前,他们并没有可靠的是非意识,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自律自控的能力。为此,就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尤其是在孩子犯错时及时纠正——所谓家庭教育,从来都是未成年个体学习社会标准、规范、价值的关键一环。但遗憾的是,这一点时常被忽略。受制于此,“熊孩子”们在很长时间里,都还是“熊孩子”。

  在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的过程中,许多家长的参与度是远远不够的。这并不能仅仅理解为护短或溺爱,而更应该看成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的缺失。不少家长在孩子闯祸之后,尽管内心理亏也认为必须管教,却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于是现实中,要么是家长替孩子道歉赔不是,要么就索性家长和孩子“一致对外”——将孩子与酿祸现场、“受害”对象隔离开来,回到家里关起门来私下教训,这恐怕是不少中国家长的典型做法。

  妈妈罚孩子扫一个月电梯,此事之所以难得,很大程度上还是教育观念、方法的难得。让孩子身处而不是逃离闯祸现场,让孩子直面而不是回避众人目光,这是一个有勇气也是有智慧的决定。与之相较,太多人总是将孩子当成是完全不懂事的幼童,这种过度的保护,只会让“熊孩子”的逆袭升级之路,走得更艰难。(然玉)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