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玉
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发帖称,学校在浏阳实习基地种的玉米、棉花等科研成果被当地村民偷盗。湖南农业大学浏阳实习基地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此次被偷盗最严重的是学校获得审批的一个玉米新品种,一旦被扩散出去损失巨大,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湖南省沿溪镇发布通报称,涉事4人已被依法询问,正在组织村民归还所拿农产品。
最近几天,这起科研玉米被盗事件,可以说是引发了极大震动。一边是当事师生情绪激动气愤发声,另一边是围观网友遗憾同情之余更夹带着几分尖刻批判。类似事情已非第一次发生,此前科研水果、科研种鸡、科研蔬菜等等,都曾曝出过被盗的消息。久而久之,舆论在例行的声讨批判之外,难免还会生出一丝悲哀无奈的况味。
梳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首先还是有必要对某些广为传播的说法加以澄清。比如,之前网上流传称此次玉米被盗“损失超千万”,对此校方的正式回应中坦言,“千万的这个说法是没有计算依据的”;此外,还有诸如“老师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学生们无法毕业拿到学历文凭”等等表述,多多少少也有夸大事实、渲染悲情的嫌疑。
实际情况是,此次被村民损毁的试验田约占全部玉米试验田的30% ,被盗的玉米已大部被追回,同时校方也调整了有关学生的毕业论文方案以保障其顺利毕业。这些事实与解决方案也表明,事态并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公众也没必要过度焦虑——毕竟,公允看待此玉米实验项目的学术成色、价值位阶和利益损耗,是形成公允评价和理性反思的基础。
剖析此次科研玉米被盗事件,不少人都归因于作案村民愚昧无知、爱占便宜的人性劣根。但与此同时,我们同样也该看到此事中暴露出另一些问题,那就是学校和师生情感的疏离、科研基地与乡土世界连结的隔离。
据悉,类似的盗摘曾发生多次,校方却一直不以为意。校方的懈怠态度,显然与师生们郁闷的状态相去甚远。正是由于校方没有充分理解师生们对科研玉米的重视,没有正确评估他们的心血付出和愿望执念,故而也就没投入足够力量进行安防来守护师生们的“事业”。
一样令人遗憾的是,浏阳教学科研综合基地尽管与周边村庄毗邻,却几乎就是一块“飞地”,因其并没与周围村民多走动、多沟通,故而也就没有可能彼此相识、相互支持了。
对当地村民们而言,科研基地里尽是些“身边的陌生人”,玉米试验田不过是外来者的财产,所以便会有周边农民会难以抑制占便宜的冲动。须知,由一种距离感、隔阂感出发,往往都会生发出强烈的“内外有别”意识,甚至会转化为一种排外性和侵占欲。而科研玉米被盗,再次提示相关学术研究机构,要更多亲近乡土世界、多走进本地的社群圈。(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