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逾期完不成的科研项目就该被清理

2018-07-12 11:19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7-12 11:19:53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胡建兵

  教育部社科司近日发布通知称,将对研究超期未完成的1453个人文社科科研项目进行集中清理。对相关项目要追回已拨经费,还要追究责任,相关责任人3年内不得再申报。这1453个项目,包括2013年社科司批准立项的所有未结项、申请结项未通过或经批准延期后到期仍未结项的规划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自筹经费项目。不仅涉及北大、清华等名校,还涉及知名学者。

  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科研经费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申报科研项目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开不得半点玩笑。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以《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松绑”政策,在“简化预算编制”“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留用处理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让科研人员告别经费烦恼,集中精力做好科学研究。国家每年把大量的科研资金划拨到各地,而一些人却看准了这块“肥肉”。近年来,很多地方只重视申请不重视研发,结果使许多申报的科研项目成了“烂尾”项目。曾有媒体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有3100个科技项目“烂尾”,涉及资助经费7.13亿元。

  根据《项目管理办法》规定,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自批准之日起,研究周期一般为3年,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1-2年。用一些虚假的或者是不切实际的科技项目来申报科技资金,导致申报的项目越来越多,项目资金被占用,研究成果却迟迟出不来。据报道,有的科研经费项目经费到学校账户后,学校收取5%的管理费和3%的科技活动费,项目负责人可提取纵向课题最高8%的酬金、横向课题40%的酬金,其余的才用于实验开支。如果项目结束后经费仍有结余,项目负责人还可以提取不超过40%的劳务酬金。

  原本用于高校科研的经费近6成被套现,一些人甚至在此过程中开具假发票、编造假合同、编制假账目。这哪里是在搞科研,简直就是借用科研的名义牟取不当收益。学术责任感不强、学术风气不正,又有了获利空间,就没人把心思用在科研上,所以会出现有些科研项目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而经费管理粗放、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健全,又导致了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找关系争项目”“先有钱后找事”等问题,很多科研经费被非法侵吞和挪用。

  我国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完善。日前,安徽省委教工委、省纪委通报四起省属高校科研经费违纪典型问题,包括用项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以“学生助研补助费”名义冒领科研经费等。本次教育部对研究超期未完成的1453个人文社科科研项目进行集中清理,追回已拨经费,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取消其申报项目资格等。这些措施,是对科研项目申报乱象的有力整治。此次行动,应该对各方都起到警醒作用,有关人员必须根据自己能力和项目实际去申报。

  而对各地申报的科技项目该资助多少钱,也不能让有关人员自画自说,应该根据每个项目的性质和可能产生的价值,有针对性地编制预算,按项目进度分期拨付,或者由研究开发单位先行投入自有资金,待取得科研成果并通过验收审查后,再给予经费支持。

  这次的事件也再次呼唤,应尽快改革科研项目评审专家遴选和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形成机制,加快建设有效的科技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完善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等。骗取科技项目资金或“扩大用途”“挤占挪用”科技项目资金的,要坚决查处,决不手软。(胡建兵)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