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静悄悄”画风更显“胡同游”魅力

2018-07-23 17:2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7-23 17:24:40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司马童

  北京市旅游委近日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征求北京市地方标准《胡同游服务规范》意见的通知”,并向社会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意见征求。该征求意见稿提出,胡同游应有明确的空间边界,边界标记应清晰可见,胡同应设置盲道和无障碍设施,商户卫生间应向游客免费开放使用。

  老北京的“胡同游”,是一种特色旅游业态。此次,北京市旅游委规范了“胡同游”的定义,即以北京城市特有的具有传统文化、风俗人情、历史风貌的胡同(一条或若干条胡同组成的街区)为载体,向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和文化展示等的系列服务。“胡同游”有标准,当然能避免“挂羊头卖狗肉”。而在此基础上,“静悄悄”的画风才更显“胡同游”的魅力。

  说起“胡同游”,很多人马上会想到北京的南锣鼓巷。南锣鼓巷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风情”二字,意味深长。不过,2016年4月25日起,原本人头挤挤、熙熙攘攘的南锣鼓巷,却爆出主动取消3A级景区资质的消息,正式暂停接待旅游团队,迈入“散客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前这里已屡屡被吐槽“商业味道太浓,丢了文化,丢了魂儿”。人流的“超载”,除了让南锣鼓巷不堪重负,也使得游客难有良好的观赏体验。

  “胡同游”有别于一般的风景名胜游,北京市给出的服务规范,是其至少要在文化、文物、历史和风俗人情等某一方面具有知名度。这说明,凸显这种文化的魅力与特色,理应形成一种“游兴”共识:景区既要保持对游客的一定吸引力,同时也要防止出现“后脚踩前脚”“看景看人头”的过分火爆景况。换言之,景区和景点最好能保持一种适合的游客密度,这样才能产生“风景和游人两相宜”的妥帖效果,避免拉低了人们的旅游体验和开心指数。

  “胡同游”不求爆棚人气,或许更接文化地气。人们怀揣一种“探幽”“探秘”的想法,涉足有着历史文化底蕴和意境的深街小巷,恐怕也并不待见那种熙来攘往、嘈杂不休的“人海世界”,而希冀享受闹中取静慢慢欣赏,放缓节奏流连于“睹物思古”的乐趣。这方面,北京故宫曾作出良好示范。过去,故宫的单日游客接待量曾超过18万人次,实施游客最大承载量限制之后,将每日游客接待量控制在8万人左右,相对合理地确保了游客的游兴。

  通过有效限流和培育文化精神,“胡同游”的风情标签才能愈加熠熠生辉。从北京正在征求意见的“胡同游标准”来看,尽管其对很多硬件设施都有了详尽要求,但在未雨绸缪控制游人数量方面,只是笼统提到了“各类活动不应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似乎还不够着眼长远和虑事周全。毕竟,“文化味”的营造呈现,看起来可以一步步地添枝加叶,而最得力的手段,还是把握重心、早定规则。“胡同游”的兴盛如此,其他的旅游开发,在谋事理念上也是一样。(司马童)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