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解“感谢贫困”不能脱离个体语境

2018-07-30 17:48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7-30 17:48:14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熊丙奇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这篇文章被网络媒体冠以“感谢贫穷”之名广泛报道,但也引来很多人的不安。其实,这名女生的“感谢贫穷”与自媒体熬的“感谢贫穷”鸡汤,完全是两回事。女生表明的是自己面对贫穷的态度,这不是美化贫穷,就如一个人在经历苦难之后重生也会感慨“感谢苦难”,但其并不是赞美苦难,而是一种自我激励,为不屈的自我喝彩。

  把个体的自我激励混淆为对贫穷和苦难的赞美,是对自我激励的曲解,还可能对身处贫穷、苦难之中的孩子产生另一种伤害——别人可在贫困中自强考上北大,你们有什么好抱怨贫困的?对于个体来说,在逆境中成才值得对自我进行肯定,也可赢得他人的喝彩,但贫困和苦难却不能因此被美化。离开个体语境讨论“感谢贫穷”,是误导舆论。

  人们常说,贫困是一种财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贫困会给人磨砺,催人自强自立。但是,贫困成为财富不是自然而然的,这取决于个体接受的教育和自我认知。个体的奋斗当然要鼓励,但是,不能仅强调个体奋斗,而忽视给每个个体平等的成长环境。必须承认,贫穷家庭孩子的成长路相比富裕家庭的孩子,会走得更艰辛,甚至有一些孩子因家庭贫困而早早离开校园。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8%,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是发展乡村教育必须啃的硬骨头。为什么是农村孩子而不是城市孩子辍学,这就和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我国正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育扶贫,给贫困家庭孩子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的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是我国社会应该坚持不懈追求的教育公平目标。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我国农村家庭学生、贫困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并不公平,透过学生感谢贫困的感言,我们更应该加快推进教育公平。

  “感谢贫困”能刷屏,还与一些城市家庭父母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有关。他们并不关心贫困孩子遭遇的贫困境遇,而是把这作为教育孩子“不能养尊处优”的题材——你看别人家多贫困,却考上了北大。这和多年前有电视综艺节目,搞“变形”综艺节目,让城市孩子到农村体验生活一样,只是为了实现城市家庭的教育目的。眼下关于“感谢贫困”的鸡汤,是关爱贫困孩子吗?是真得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艰辛吗?

  是“富养”还是“穷养”孩子,近年来争论不休。其实,“富养”或“穷养”都是从物质给予角度考虑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不管家庭环境如何都学会自强、自立。我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真正能“早当家”的孩子,多是他们的家庭教导其自立自强。对于城市家庭来说,想让孩子成才,需要根据这封信的深层内涵,对孩子进行生活、生命与生存教育,而不是仅仅接受一些自媒体鸡汤式“感谢贫困”的表层信息。(熊丙奇)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