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甘肃定西:精准扶贫去“贫疾” 摆脱“苦瘠甲天下”

2018-08-11 13:01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2018-08-11 13:01:59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秦超

  作者:林治波、牟健

  甘肃定西,历史上曾经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地方,有“天下富庶者莫如陇右”之称。然而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战乱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定西成为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曾上书清廷∶“辖境苦瘠甲于天下”。

  作为“三西”扶贫的发源地,定西市自1983年以来,从救济式扶贫到基础开发式扶贫,从综合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整村推进,通过“治山水、强基础、兴科技、调结构”,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

  然而,面对既要脱贫又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原来“大水漫灌”式扶贫方式,因投入大、见效慢、易返贫等问题,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2013年甘肃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提出“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后,“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定西精准扶贫模式应运而生。

  精准识别“号脉”真正贫困

  要实现精准扶贫,首先就得“号脉”真正贫困,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让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浮出水面”。

  据悉,2014年定西市全面启动精准识别贫困工作。通过对联户干部进行培训,每个干部进村入户后通过多种形式,向老百姓宣传介绍贫困人口识别政策、程序和建档立卡工作的内容要求,提升精准识别工作的认知度和精准度。

  同时,定西市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瞄准最贫困的村社、最困难的群众,确保扶贫对象识别准确有效,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

  定西市马营镇油坊村的“磨坊张”是村民们对村民张吉汉的新叫法。精准识别工作开始后,张吉汉因为常年在外打工落下了腰疼的病,再加上孩子在兰州上学,村民们便“评选”他为因病因学致贫的贫困户。

  根据扶贫政策,张吉汉可以享受双联贷款和各类扶贫贷款。可是贷出了款,干什么成了“难题”。土地少,种植上基本就不能考虑;搞养殖也不行,种不了那么多的饲草料;打工更是不靠谱。经过近一个月的琢磨,张吉汉终于在驻村干部和双联干部的出谋划策下,下了开磨坊的决心。

  2014年定西市896个贫困村、83.92万贫困人口通过识别,建档立卡实现精准管理。随后,定西市对确定的贫困村户深入分析因灾、因病、因婚、因学等致贫原因,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型、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型、技能缺乏型、产业滞后型,并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为所有贫困村户量身制定脱贫计划,做到对象、任务、措施、责任“四明确”,为针对性帮扶奠定基础。

  定西市陇西县柯寨乡柯寨村村民马海军家的情况被划分为产业滞后型贫困,并得到了有效帮扶。他家客厅的桌子上,一张精准扶贫帮扶卡放在醒目的位置,卡片上一分为二,左面是帮扶户的详细情况,包括年龄、收入、家庭状况、致贫原因、贫困户属性;右面是联户帮扶干部的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单位职务,整个帮扶情况在这张卡上一目了然。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只有做到帮扶对象精准,精准掌握致贫原因,科学划分贫困村户类型,才能精准制定脱贫计划,一步一个脚印,精准发力。”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说。

  精准规划“下药”扶贫关键

  如今,通过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科学划分贫困类型,选派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定西市成功铺设了精准扶贫的“管道”,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三大问题,扶贫开发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靠天种地,越种越穷是定西市安定区陈家屲村贫困的“死循环”。在了解这一情况后,该村驻村干部积极联系各项扶贫贷款,通过给村民建养殖棚、鼓励农户贷款搞养殖等方式,实现“下药”扶贫到关键。

  “以前我们这里都是以种麦子为主,但因为干旱缺水麦子长势不好,加上麦价也不行,一年忙活下来挣不了几个钱。帮扶我的驻村干部跟我说,要脱贫就得换思路。”定西市安定区陈家屲村村民王清华说,“如今,我用2万元的扶贫贷款买了牛和羊,帮扶单位还为我免费盖起了养殖棚,地里现在只种牛羊的饲料,一年下来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

  为了明确帮扶责任,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定西市建立、推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帮扶村、乡镇领导包村、驻村干部包户指导责任机制,同时专门制定了“定西市扶贫攻坚流程图”,并统一制作、印发了较为规范的乡、村扶贫工作宣传版面,做到了扶贫攻坚目标、任务、措施、职责上墙。同时,干部帮扶计划一览表上列清致贫原因、帮扶人员、致富措施、脱贫时限,让干部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帮”心中有数,也让老百姓心里亮堂了。

  “我们村过去一直是贫困村,以前怎么扶是政府说了算,现在就不同了,扶什么是农民说了算。政府根据村民意愿分户制订扶贫措施,由于切合实际,村民的积极性现在都很高。”通渭县马营镇油坊村党支部书记杨涛虽然年轻,但对于当前扶贫工作方式发生的变化却很有感触。

  如今,定西市围绕中医药、马铃薯、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蔬菜、林果、劳务等多元富民产业培育壮大,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采取“合作社+大户+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3433个,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参股经营或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规模经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精准帮扶“治病”贫困顽疾

  “扶贫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直接挂钩,对扶贫业绩突出的干部,在符合干部选任条件的前提下优先提拔使用,对扶贫任务完不成的果断进行调整。”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说,“要通过严格的考核,促使各级领导干部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精准扶贫上。”

  21日,甘肃定西300多名市、县、乡三级干部经过为期一个月的会诊“贫穷的顽疾”,起草了24个政策文件。在厚约300多页的《定西市精准扶贫政策文件汇编》中详细规定了村道硬化、饮水安全、动力农电、标准化村卫生室等数十个项目实施方案。全市公务员“挂图作战”将使730个重点贫困村全面脱贫。

  张令平表示,定西市落实24个文件中涉及的新措施,将改善交通、水利、道路、动力、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方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已制定学前教育、劳动力培训、解决脱贫问题返贫等七个文件,保障公共服务。

  大庄村位于定西市临洮县北部山区太石镇,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主要种植马铃薯和中药材等作物,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3825元,是临洮县贫困村社的代表。

  精准扶贫行动开展以来,按照“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该地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农民素质提升,道路、饮水、环境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如今的大庄村,村容村貌已经焕然一新:白墙红瓦的新居依山而立,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村后是修建整齐的养殖圈舍……构成了一幅富裕和谐的画面。

  2014年,定西市很多贫困村群众收获了扶贫带来的实惠。据不完全统计,定西市139个集中开展精准扶贫的示范村实施各类项目3168个,全市双联工作共为贫困群众帮办实事10万多件,建成农村公路1020公里,解决了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1.3万户6.8万人,改造农村危房2.4万户,村村通水泥路率达67%,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70%,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达89%。

  根据规划,2015年定西市将确保市县财力70%用于扶贫支出,重点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因病返贫等问题。同时,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因地制宜培育中医药、马铃薯、草食畜牧、蔬菜、小杂粮等产业,并派出3800多名科技人才下乡助农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保证扶贫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落实好“逢提必下”制度,还要推动电商扶贫,开展联合办学、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确保每个贫困村开办网店一家以上,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农增收。

  数十年来,扶贫攻坚一直是定西发展的一条主线。在稳定解决温饱阶段,定西人面对极其严酷的自然条件,从植树种草、改土造田做起,拔“穷根”、寻富路,最终提前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被称为“历史性的跨越”。在这一进程中,富有地域特色的以“部门苦帮、干部苦抓、群众苦干”为主要内容的“三苦”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此成为定西人攻坚克难的“精神法宝”。

  如今,定西广大干部群众又将“三苦”精神融入到精准扶贫行动中,在如火如荼的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信念坚定、信心满满。(记者林治波牟健)

[责任编辑:秦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