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时代·边疆行】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018-08-15 17:30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2018-08-15 17:30:19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王营

  作者:王石川

  8月11日—8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正北方网承办,呼伦贝尔市委网信办协办的“建设亮丽内蒙古 民族团结新北疆”2018“新时代•边疆行”重点新闻网站走进内蒙古活动举办。在这场活动中,我们有幸多次见到乌兰牧骑。

【新时代·边疆行】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梦唤千年》演出照片

  “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乌兰牧骑就会来到你们身边……”乌兰牧骑名满天下,充满传奇色彩。与文字中触摸乌兰牧骑历史、电视中欣赏乌兰牧骑表演相比,那么走进剧场观看演员倾情演出,特别是走近演职人员,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更有别样感受。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被赞为“红色文艺轻骑兵”。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苏尼特草原悄然而生,“两辆勒勒车、四件乐器,各自一专多能的9人小队伍开启了他们的文艺征程”。据介绍,目前全区活跃着70多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而笔者零距离接触的是位于呼伦贝尔的莫旗乌兰牧骑。

  认识莫旗乌兰牧骑,从领略他们为莫旗成立六十周年创作并表演的民族歌舞史诗剧《梦唤千年》开始。该剧以千年的民族血脉为基本剧情线索,按时间顺序融合了契丹八部形成、戍边征战、迁徙建城等历史事件,成功塑造了傲蕾一兰等民族英雄形象,以歌舞的表现方式,充分地展现了达斡尔人勇敢坚毅的民族性格,讴歌了他们崇尚英雄、热爱祖国的精神气质,具有强烈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观者,《梦唤千年》带来我的心理“冲击”可用三个词形容:悲歌、壮歌、欢歌。如果说不断迁徙,“碾过大轱辘车咳血的辙痕,遗落一路悠远的古歌”,充满悲情色彩,那么无论戍边屯垦还是保家卫国,乃至抗击沙俄侵略,都是不折不扣的民族壮举。回顾达族峥嵘史,确如《梦唤千年》所呈现的那样,日月晨昏,悲欢离合,一行行深深浅浅的车辙,诉说着达斡尔人风雨飘摇的过往。而接续悲壮之歌的,则是欢歌,最值得一提的节点就是1958年莫旗成立,“直到有一年,映山红烧红了整个莫力达瓦的山坡,这个民族在延伸着达斡尔血脉的江水边,建立了用自己族称命名的自治旗......”

  从《梦唤千年》的精彩演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民族的英勇与坚韧,那种在苦难中的坚守,在颠沛中的进取,特别是每逢风云变幻中澎湃的家国情怀,无不让人肃然起敬。而在与莫旗乌兰牧骑演职人员交流中,还能体悟到他们在讴歌新时代时的责任担当。

【新时代·边疆行】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梦唤千年》演出照片

  这是对艺术品质的专业追求。创作《梦唤千年》时间紧、任务重,但莫旗乌兰牧骑演职人员夜以继日,精益求精,最终向世人展现了一部备受称道的力作。据了解,《梦唤千年》由莫旗乌兰牧骑自己编排、创作、主演。一个令人感慨的细节是,莫旗乌兰牧骑的舞蹈队长刘俊涛,在排练节目前,接到了姥姥离世的消息,纵使多么想立刻赶到老人身边,但肩负着重要的演出任务让他不能轻易离队,带着亲人离去的悲伤坚持排练。这个细节足以说明莫旗乌兰牧骑的职业精神。

  这是对传统精神的神情赓续。回望历史可知,莫旗乌兰牧骑诞生于自治旗成立的第二年。从那时起,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活跃在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中,伴随着自治旗一起成长,还被人民群众亲切的称为莫力达瓦的“映山红”。据莫旗乌兰牧骑队长孟塬介绍,无论新老队员都极为负责,不用督促,每个人都认真敬业,不管对待什么样的演出都是如此。几十年来,一代代莫旗乌兰牧骑创作出了一批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水源地”。

  这是对时代使命的热烈响应。不分路途远近,有任务就随时出发;不分观众多寡,同样送歌献舞;不分场地大小,能演就一定演好。这是莫旗乌兰牧骑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据报道,60年来,莫旗乌兰牧骑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不仅把文艺节目送到田间地头,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鲁日格勒》舞进了人民大会堂,莫旗乌兰牧骑多次走出国门。更让人赞叹不已的是,面对荣誉,这支红色队伍并未骄傲,而是始终扎根生活沃土,密切联系群众……

  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中指出:“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这是草原上70多支乌兰牧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乌兰牧骑的深切期许,更是标注了乌兰牧骑未来的航向。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不难想象,在新气象勃发的新时代,乌兰牧骑必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哪怕只有一个农牧民,也会照演不误”,这是老一代乌兰牧骑的精神风貌。而今天,条件变好了,但责任不会褪色;时代责任更重了,但步伐依然铿锵。正如一名乌兰牧骑人所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乌兰牧骑必须跟着时代走、跟着生活走、跟着农牧民走,这是我们的根本,也是我们的方向。”期待乌兰牧骑书写更精彩的新时代华章,在大草原上奔放更激越的光荣与梦想。(王石川)

[责任编辑:王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