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我的中秋我的节】名家讲述①:祭月、拜月、赏月、庆丰收 中秋就是这么来的
首页> 时评频道> 专家评论 > 正文

【我的中秋我的节】名家讲述①:祭月、拜月、赏月、庆丰收 中秋就是这么来的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18-09-21 16: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主讲人:李汉秋 著名人文科学学者、教授。

  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致力于建设中华节日体系,首倡清明、端午、中秋、除夕传统节日放假,首倡设置中华人伦诸节;是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创会会长、中华父亲节促进会会长。2007年获文促会首届“弘扬中华文化”奖,2008年获首届“节庆中华奖·个人贡献奖”。

  远古时期的先民,白天看到太阳,夜晚看到月亮,那时没有其它照明,月亮与人的关系比现在密切得多。月亮崇拜很早就有,人类看着月出月落,月缺月圆,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中国讲阴阳,月亮称为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阴阳两极的代表。远古先民感到太阳、太阴支配着自己的生活,产生崇拜。中国从周朝起就有祭月的仪式,绵延不绝,现在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时候帝王祭月的场坛。祭月扩至民间,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我的中秋我的节】名家讲述①:祭月、拜月、赏月、庆丰收 中秋就是这么来的

  月神和日神(《塑神秘谱》)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神秘敬畏的心理减淡,欣赏的态度逐步加强。长期的农耕社会,使中华民族对月亮自古以来就有细致的体察、诗意的感受、哲理的感悟。你看, 阳历的15号月不必圆;而华人的农历,每月十五总是月圆,正月十五元宵、七月十五中元、八月十五中秋,都是传统大节。太阳总是圆的,而月亮阴晴圆缺,变化不居,华人很细致地名之为:朔——望——晦;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月牙儿、一钩新月、一轮满月。古时没有日历,有了也不普及,广大农民以观月象数日子:天上月圆,地下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在欣赏中人们发现“月到中秋分外明”,农历八月十五是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之日,且秋高气爽,天清云淡, 夜空如洗,月亮又大又圆又亮,于是中秋节就选择了八月十五。

  加上这时正是秋收季节,秋收,是一年劳动的成果,是来年生活的凭靠。面对五谷丰登,瓜果满枝满架,真是,中天一轮月,秋野万里香,人的心情最好,“十二度圆皆好看,最团圆夜是中秋”。到唐代中秋节就正式形成了。中秋赏圆月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习俗。李白就是最杰出的明月诗人:“床前明月光”、 “举杯邀明月”、“人攀明月不可得”、“我寄愁心于明月”……相传连他妹妹都名叫李月圆,一个儿子小名叫明月奴,传说他自已的生命也献予捞月。近年,唐朝都城西安连年举办“祭月大典”,按照盛唐时期的祭月仪式进行,上香祭月后还有湖面赏月、巨型月饼分尝、荷灯祈福、大型歌舞《嫦娥奔月》表演等,让人感受中秋华典的传统韵味、华夏文明的魅力和风采。

  中国人亲近大自然,喜欢登高临水,合称“登临”, 引起了诸多思绪,诗情,出了很多好诗。赏月亦然,登高人近月,临水月近人。相较而言,重阳节多登高,中秋赏月多临水。古人认为“月之精生水”(《抱朴子》),水月关系至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上生明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江清月近人,月亮在水面上,好像用手可以捞到,传说李白不就是捞月而溺水吗?赏月胜景也多水边。比如西湖的平湖秋月、三潭映月。北京的卢沟桥头有乾隆的御碑“卢沟晓月”。前些年卢沟桥下水干涸了,现在已恢复了卢沟晓月的胜景。

  中国人把赏月跟欣赏大自然的山水之兴连接在一块了,倘佯于山水和清风朗月之间,这是亲近自然,调节身心,陶冶人生,与自然相通相融的很好的文化传统。“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因为爱惜花,春天起得特别早,要欣赏姹紫嫣红;因为爱月,夜里睡得很迟,依恋着碧空皓月。这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亲近,中国人的休闲。现在旅游业兴,把传统的山水之好跟赏月的雅兴结合起来,可以开展赏月专线游,可以评比赏月胜景(2014年就评选了十大赏月胜景),这是中秋非常好的活动。在传统节日中,中秋节是饶有诗意的佳节。

  男为阳女为阴,太阴相对地上的人是女性,月亮跟女性的关系非常密切,不是阳刚的美而是阴柔的美,被亲切地称为月姊、月姑、月娘。

  跟西方狂欢节的格调不同,中秋节的格调不是狂放火爆的,而是恬静清雅的,抒情的。传说唐明皇游月宫,见城楼门匾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称月宫为“广寒宫”,京剧《贵妃醉酒》里,杨贵妃自比广寒宫的嫦娥,称月亮是“冰轮”、“玉兔”。你瞧,呈现的多是“寒”、“冰”、“玉”、“清”这样的意境,我们要找回并学会欣赏中秋节这种美。2014年中秋中央电视台15(音乐)频道和书画频道都举办融汇诗、书、画、乐的“赏月雅集”,表现出这种努力。下图即我在央视雅集中主讲。

  监制:张宁

  记者:张璋、李方舟

  摄像:张悦鑫

  剪辑:张璋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