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我的中秋我的节】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首页> 时评频道> 漫话天下 > 正文

【我的中秋我的节】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2018-09-21 16:3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的中秋我的节】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作者:易之

  绘图:王灿

  中秋将至,然而有些人可能因为各(mei)种(mai)原(dao)因(piao),不得不在他乡异地一个人过中秋。当然,一个人过中秋也不要怕,古人用诗词告诉我们,在这个以“团圆”为主题的日子里,即便不能与家人在一起,也能过一个有意义、有意思的中秋节。

  过法一:给别人发信息

  先说一下苏轼,他写过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人誉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一首词都快把中秋节的冠名权垄断了。

【我的中秋我的节】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水调歌头

  苏轼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可以说是非常有名了。从词里略显孤寂的景象看,苏轼此时应当是一个人。苏轼这首词,延伸出了丰富的解读空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意味。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家都觉得简直堪称真理;宋神宗还“自作多情”的觉得是写给自己,读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叹一声:苏轼终是爱君……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首词就是苏轼给弟弟苏辙发的一条消息。兄弟俩已数年未见。在今天,南五环的北五环的距离,都可以把人们相见频率拉低到一年一会,何况舟车不便的古代呢?

  苏轼的厉害就在于,哪怕是一条发在家庭群里的信息,也可以写出飘逸、浩渺的境界,产生共性的情感共鸣。苏轼的思念,穿越千年,依然可以让人感动。

  这也启发我们,如果中秋一个人,不妨给不在一处的人发发信息。苏轼的思念,传达过去可能要耗费不短的时间,在今天,我们的思念抵达远方就在指间。也不必尽是群发短信,不妨写得情真意切一点。苏轼和苏辙的往来信息,都是直白袒露的,很少客套话。我们也不妨这样,万一哪一篇也真的不朽了呢?

  过法二:想象不是一个人

  哪怕中秋一个人,其实也是可以幻想自己不是一个人。有人说,这样会不会显得很傻?其实这主要也是看想象力,如果想象力比较奔放,非但不傻,甚至也可以不朽,比如李白。

【我的中秋我的节】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词,倒未必写于中秋,但中秋来读并无不妥。这首词里,李白就是孤零零一个人,然而他聚会基本靠想。他邀请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成三人”,凑出了一个三缺一的局,想象力再飞驰一点,就可以开一桌麻将了。

  而且月亮、影子、自己还是各有分工的,月亮在空中移动,影子在地面上凌乱,自己则大口喝酒,灯光、伴舞、饮酒,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凑成了史上最寂寞的热闹酒局。最后,影子、月亮和自己还成了好朋友,“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日后还要结伴出游。他们三个,有诗、有酒、有远方。

  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从这首诗看,李白配得上这个称号的。李白的诗,犹如天马行空,想象力令人感到不可理喻。明明是一个人,却硬是凑出了一桌,一般人,如何能如此大胆的设想呢?似乎只有仙人下凡,才有这样的眼界与气魄。

  这也启发我们,如果一个人过中秋怎么办?李白告诉我们,靠想,同样可以很热闹的。

  当然,人未必都有李白这么强大的脑洞,可以骗得了自己。那就不妨在中秋之夜读读李白的诗吧,在诗卷中沉浸一下思绪。这么一来,李白有影有月陪着,而你,也有李白陪着。

  过法三:思考宇宙

  还有一种过法,是辛弃疾教的。就是通过不断的思考,让大脑忙碌起来,感觉不到寂寞。他有首词是这样的:

  木兰花慢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词写于中秋,很有意思,通篇都是问号,诗人活像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抛出了一个个难题。

【我的中秋我的节】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这首词模仿的是屈原的《天问》,就是仰望星空、思考宇宙。

  这首次翻译一下就是:月亮到底去哪呢?是不是那边还有个人间,人们刚刚看到月亮从东边升起?是宇宙上的长风,把月亮吹着走?是不是有跟绳子系着月亮?是谁留着嫦娥不让她下嫁人间?

  据说月亮是从海底运转到天上,这更难理解了。海里的鲸鱼,是不是会撞坏月宫里的楼宇?月中有蟾蜍,当然可以在海底活下来,那月亮里的玉兔,又不会游泳,该怎么办?如果说在海底这一切都没事,那为什么满月又会变成弯钩?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大概四五十岁。即便这个岁数,他依然很调皮,像个小朋友一样,指着月亮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说实话,一个个问题放在那个时代还真不好回答。估计辛弃疾打破脑袋也没想出来答案来。

  王国维曾有一句话:“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古往今来读书人很多,诗写得好的却不多。诗人,大底需要保有一颗未染凡俗的心,捕捉一点一滴习以为常的思绪。如果对这些问题宇宙缺乏人类原初的敏感,对未知世界嗤之以鼻:想这有什么用,还不如想想明天吃啥。那么,大概是成不了诗人的,艺术世界也会无趣很多。

  这对我们也是启发,如果一个人过怎么办?不要紧,抬头总是能看见宇宙的,不妨就思考思考宇宙吧。在浩渺的宇宙,地球都是唯一的,人类也是孤寂的,自己的那点冷静,也不过是其中的千百万之一。但是精神,是确证自己存在的方式,人类的思考,才可以营造精神世界的热闹,忘记形体上的孤单。

  当然,以上只是万不得已时的备选项。在中秋佳节,最合适的打开方式还是合家团圆,亲爱的人就在身边。

  但是传统诗词告诉我们,在中秋,人们的选择不只是拍两张饭桌照,在朋友圈秀一把美食,人们的精神选择还有很多,可以怀人、可以幻想、可以思考。诗词把我们把精神世界增添了若干个维度,打开广阔的天地,哪怕一个人,文化的浸润在足以把孤寂化作无边的哲思、深沉的思念。

  有的时候谈传统文化的魅力,容易摸不着边际。其实很简单,她的魅力就在于,哪怕平淡、扁平的日子,也可以被她描摹出斑斓、立体的姿态,在哪怕孤寂的中秋,也可以为我们奏响精神世界的喧闹。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