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媒体问政”,不能仅是满足观众的无辣不欢

“媒体问政”,不能仅是满足观众的无辣不欢

2019-01-05 10:40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雪松

99D4CF41820DF2B1229454C10CE9AD5FD5B08CC9_size212_w826_h598

  全国多地推行的“电视问政”,最近因问政现场一张小纸条“放倒”7名公职人员而再次引发社会热议。

  继2017年2月西安电视台《问政时刻》栏目曝光户县系列污染问题、县环保局领导班子3人两天之后就被“罕见”地全部免职,刚刚过去的2018年12月20日,湖北仙桃市第二场全媒体问政活动中,现场涉及的安监局、水产局、交通运输局、文广新局、物价局、农业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6个部门的7名公职人员,第二天也被“闪电”停职。

  “电视问政”是“媒体问政”的主要方式。“电视问政”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深得民心。有“一把手”主推、有纪委或绩效考核部门支撑、有放手让媒体暗访曝光问题的舆论监督空间,很多大事难事一“问”就灵,妙不可言。而不论是录播还是直播,面对有备而来的主持人咄咄逼人之发问、面对台下前排主要领导的排排列座、面对现场市民和电视观众问政一刻的即时互动,聚光灯下接受问政的各个部门领导,有点“玉瓷之石,金刚试之”感觉。

  很多领导干部工作会议上拉不下脸来批评的人、下不了狠心处理的事,摆到问政现场出大汗、红大脸,常常是分分钟解决问题。因此“电视问政”这些年成为全国很多地方用之很爽、推行很广的一种问政肃纪形式。有些市级办了,县区级也办,层层问政,层层施加压力。“媒体问政”如同一把悬在各职能部门领导头上的利剑,谁都不知道何时掉在自己的头上。

  事实证明,用好媒体何等重要。“媒体问政”沟通群众的广泛性、发现问题的参与性、当面追问的直观性、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无疑是各种问政手段中的最优选项。一些地方职能部门形成惯性的庸懒散漫、一些部门官场久矣的利益算盘,靠上级“一把手”拍案发怒,往往不仅难以解决问题,反而难以开展工作。而“媒体问政”给了问政面前各个部门负责人必须出来“走几步”的曝光形式,很多“一把手”会议上下不了手的难事,都成为“小菜一碟”而不难了。

  “媒体问政”,能问出责任、问出作风、甚至问出腐败,这已成为基本共识。但“媒体问政”虽好,却也是一块“烫手山芋”。给多少曝光问题的尺度,就意味着问政之后给出多少解决问题的力度。这也是一些地方虽然眼馋、但不敢轻易去碰的纠结所在。给少了,群众会失望。给多了,又怕手烫伤,甚至有可能一些部门的班子会被“一碗端”。

  此外,要明白“媒体问政”一问就灵,但不是万能药方。问政现场的职能部门官员表现,并不代表完全真实的全部。有些确属自身的工作有问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些则属于短时间思维短路、难以组织恰当的语言回应和表态。尤其“电视问政”的最初几期,有些官员由于首次面对如此“大场面”,也会表现出“怯场”感。因此,“媒体问政”的“辣味”主要体现在现场曝光问题、现场解决问题。而要现场解决“人”的问题,必须极其慎重。尤其要防止工作有失职、管理有问题、但现场对答如流的“老司机”轻松过关,而工作很努力、问题难免有、却因为问政现场“新手上路”的表现不佳而成为现场开斩的乱麻。

  “媒体问政”,百姓群众无“辣”不欢。这表明百姓群众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有不满意、有更高的期待。但必须防止问政现场因情绪驱动而造成误判与误伤。因此审视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审慎开刀问斩。需要有调查、有分析、有程序、有问政个体可以解释和申诉的时间和空间。

  “媒体问政”的现场刺激感,并不在于现场处理了多少公职人员,而是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官员和公职人员有责任感、敬畏感,而不是人人都有自危感;让百姓群众有推动政府部门各项工作和职能转变的参与感、获得感,而不是一味的麻辣感。

  百姓更高期待面前,政府部门的工作有问题不可怕,“媒体问政”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是出出汗、红红脸,联系群众、了解民意、沟通交流、推进工作、改进作风的一种方式,不是纯粹为了出洋相。这个基调把握好了,“媒体问政”才能走得长、走得远。(刘雪松)

[责编:王营]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明出游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