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 莉
经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回顾抗疫以来中央及各地所出台的经济政策,其果断性、密集性、系统性、精准性、协同性和实效性都史无前例,充分体现了中央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彰显了我国经济治理能力的显著提升。
面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强化“六稳”措施,有力提升社会整体信心。为了稳预期,党中央和国务院一方面指出冲击是短期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另一方面果断出台农产品稳产保供等政策稳定市场。为了稳投资,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发改委等多部门出台聚焦加强投资项目储备、保持投资动力、优化投资结构等相关政策。在稳就业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强调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人社部也陆续出台多个文件来减负、稳岗、扩就业。为了稳金融,央行及时采取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措施稳定经济。在全球资本市场风雨飘摇情况下,央行释放资金5500亿元,并明确要求不搞大水漫灌,把支持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了稳外贸,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六项稳外贸稳外资的新举措;商务部要求简化对外经贸管理程序,密切跟踪在谈外资大项目,分类施策、一企一策等;中国银行为外贸进出口企业提供融资投放不低于1000亿元;海关总署就支持综合保税区发展推出六条措施;国家发改委要求积极帮扶外资项目和外资企业复工复产,优化鼓励类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确认流程等等。
在微观层面,各地关注聚焦企业实际运作,特别是集中向中小微企业发力的态势极为重要。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是关键点。目前,财政部要求对个体工商户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湖北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提振企业信心,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大企业融资支持、优化政务环境,使各项优惠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小微企业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为其提供全方位支持和足够的政策关切,一定能创造更良好的经营环境以摆脱困境,为我国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社会政策托底功能要充分发挥作用。《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对受疫情冲击的各类特殊群体的保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包括病毒患者保障、医护人员保障方面、贫困人员保障方面,都有详尽的针对性措施。客观地说,市场机制难以关照弱势群体,对于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政策发挥何种作用,毫无疑问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疫情影响下,社会经济发展要既有效率,又必须和谐,只有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社会政策,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们既定目标保驾护航。
当前,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新阶段,在经济治理领域,我们要及时创新举措来应对变化,这同样也是提升经济治理能力的“考试”。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抓好已出台的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落地见效,推动灵活就业;另一方面,要持续向疫情风口行业发力,推出更具针对性的阶段性扶持政策支持航空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等受冲击较大的行业,稳住传统消费和就业行业。G20特别峰会的召开,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也要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经济治理进程,构建统筹协调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赵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