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哈佛专家论文:“保持距离”或要持续到2022年
首页> 时评频道 > 正文

哈佛专家论文:“保持距离”或要持续到2022年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2020-04-17 13: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复工节奏不断推进,大型餐厅恢复开业,紧绷的隔离措施松驰一些了。

  行走在小区里,偶尔能看到几位遛狗的老大爷,围坐在快递收发室外的椅子上,久违地聊着天。

  很多人都在关心“究竟何时能摘口罩”的关头,哈佛大学的专家在《科学》上发布了一则关于新冠病毒预测的重要报告。

  论文作者:Stephen M. Kissler, Christine Tedijanto, Edward Goldstein, Yonatan H. Grad 和 Marc Lipsitch

  其中令人不安的预测是,人们可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间歇性地“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直至2022年。

  报告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

  首先我们可以得知的是,季节性变化程度、免疫持续时间、 以及此次 SARS-CoV-2(新冠肺炎)与其他冠状病毒之间的交叉免疫程度,都是影响目前疫情大流行的重要因素。

  文中有一个主要结论是:新冠病毒大流行浪潮可能会在冬季再次爆发。

  这是源于专家通过对另外两个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冠状病毒,Hcov-oc43 和 HCoV-HKU1 的研究得到的推测——冬季的气候和寄主的行为可能有助于传播,就像流行性感冒一样。

  庆幸的是,目前新冠病毒肺炎的致死率大大低于“非典”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但是高于上述提到的两个冠状病毒呼吸道疾病(即Hcov-oc43 和 HCoV-HKU1)。

  和其他的冠状病毒或是流感病毒的交叉感染,对病毒繁殖数量的总体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文中还指出,就算疫情有好转的情况下,也应当继续监测,因为最晚到2024年还可能出现该病毒的传染。

  因此,文中有一个关于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提示:

  “由于没有可用的药物治疗,干预措施主要集中在接触者追踪、检疫和保持社交距离上。”对新冠疫情而言,“衡量保持社交距离措施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是医疗资源是否会崩溃。”

  文章用数据阐述道,“保持社交距离”和“避免肢体接触”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中国的新冠病毒繁衍数量下降了50-60%。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病毒有效繁衍数量估计减少了85%。

  专家团队说,此次通过将研究结果整合在数学模型中,更易预测新冠病毒在大流行前后期间可能出现的情形。之后,他们结合这个模型,在社会现有的重症护理能力下,评估了控制疫情可能需要采取“保持社交距离”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评估结果是:

  “一次性的保持社交距离的努力可能将此次 SARS-CoV-2(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推迟到秋季,也有潜在的在冬季时增加重症护理负荷的可能。间歇性保持社交距离可能会将危重病护理的需求维持在目前的临界值之内,但需要广泛的监测,以正确地确定疏远措施的时间。”

  同时,需要进行血清学试验,以了解 SARS-CoV-2(新冠肺炎)的免疫程度和持续时间,这将有助于确定该病毒大流行后的动态。

  还需要长期评估 SARS-CoV-2 感染复发的可能性。即便疫情明显地被消除,最晚在2025年也还可能复发。

  这一结论与1918年大流感呈现的规律很相似,就是在实施短暂且高强度的“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过后会迎来大面积复发。

  哈佛团队的报告结果,和其他地区对新冠病毒的研究报告有着相似之处。

  作为学术研究,哈佛团队也提出了这次研究的一些局限性:

  “研究假设的前提是,样本系数在所有的季节都是恒定的。

  以及,这个研究结果只适用于温带地区,占世界人口的60% 。

  CDC对峰值前后传播情况的判断

  CNN采访了来自哈佛团队的尤纳坦·格莱德(Yonatan Grad),采访中提到的让传染停止的方式有两种:第一个方法是获得群体性免疫;第二个方法恰好就是这次结论的背景,就是紧一阵,松一阵,高强度的社会疏远后,如果停止管制情况会怎样。

  研究人员发现,过于严格的社会接触实际上会延缓群体免疫的形成。在一种假设情景中,先是采取20周的严格控制措施和广泛的社会疏远,然后取消管控,疫情便会再次抬头,其严重程度几乎与流行病顶峰时一样糟糕。

  他们还指出,如果已经获得免疫的人,免疫力下降得很快,就需要扩大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而如果根据血清学数据,已经存在许多无症状感染者获得免疫,才可以降低保持社交距离的强度。

  所以,已经很好地控制住疫情的国家和地区,也应该做好准备,应对可能的疫情反弹,特别冬季传播的增强。

  冬季时,正好是流感发病的高峰,这会进一步加剧医疗系统的压力。

  因此,几乎可以肯定,我们还需要一段持续或间歇性地保持社交距离。

  报告当中除了病毒相关的预测,专家同时也提到了一些必然的影响,“将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同时路透社也认为,长时间的社会隔离很可能会对经济、社会和教育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昨日发出的警告,称如果政策制定者不能协调全球应对病毒的行动,经济衰退有可能延续到2021年。

  由于Covid-19,赌场已关门,拉斯维加斯的亮光也已暗淡

  大面积的经济衰退,势必会对个人的就业和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当中引发的社会心态与生活学习日常的转变,自不必多说。

  最后,哈佛团队在报告结尾说:“鉴于持续社会隔离可能造成的经济负担,我们不对这些情景的可取性采取立场,但我们注意到,如果隔离效果不佳,或者持续时间不够长,医疗系统将面临灾难性的负担。

  主要参考资料: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14/science.abb5793

  https://edition.cnn.com/2020/04/14/business/imf-world-economic-outlook/index.html

  https://www.cnn.com/videos/health/2020/04/15/harvard-research-social-distancing-2020-projection-yonatan-grad-sot-ac360-vpx.cnn

  https://www.usnews.com/news/top-news/articles/2020-04-15/us-may-need-to-extend-social-distancing-for-virus-until-2022-study-says

  原标题:《哈佛专家论文:“保持距离”或要持续到2022年》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