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地铁纳凉区,本质上是释放城市的善意。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外卖、快递从业者,他们都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建设者与服务者,理应得到尊重与善待。设置纳凉区,正是这种尊重的具体表达。我们期待更多城市“见贤思齐”,因地制宜开放地铁空间作为纳凉点,有条件的地铁站还可提供基本座椅设施,让劳动者能更舒适地歇脚“充电”。从城市治理的维度看,此举体现了公共空间的包容性与共享性。
过去以公安、消防等部门为主,现在则是在校生和跨专业求职者成为主力。对于该群体来说,考飞技能储备的意味更加明显——既然未来低空经济是大势所趋,复合技能是对人才的新要求,那么多一门技能傍身也就意味着在人才市场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年轻人有技能更新和升级的意识与热情无疑值得鼓励和呵护。作为未来各行各业的有生力量,他们技能水平的普遍提升将为小至企业、大至行业乃至国家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的动能。
当上名校成为高中教育的指挥棒,一所高中每年要有几个人考上北大清华成为培养指标,高分考生就背负上了学校、家长乃至地方的“厚望”。他们只有考上了北大清华才算完成任务,个人的兴趣爱好则成了似乎可以忽视的东西。可以想见,如果对“北清”等名校的情结不解,类似事件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已经严令禁止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正是为了纠偏这种高中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导向。
全国不少地区已提前进入“蒸烤”模式。在已经暴露出防暑降温措施不足的地方,尽快调整;在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方面,尽量补全;对需要从事高温作业的群体,应严格参照温度限值安排工作时间;对老人、儿童等温度敏感群体,及时提供相应救助;在城市中搭建遮阳棚、有序开放清凉去处、设置洒水降温设施……当“大环境”发生变化,为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争取一片清凉,不仅是人性化治理的体现,也应成为社会风险管理的共识。
这已经落入了一种话语陷阱。如果开放是当然,那么关门才需要理由;如果关门是当然,那么开放就需要理由。现在很多人在努力证明校园应当开放,这其实说明人们已经被带入了某种误区:关门似乎是理所当然,支持开放的人则必须拼命地找理由。而且大学校门开放的议题,已陷入一种非常“低质量”的状态。这里面没有细节讨论,比如现在大学到底客流量多少,怎么就冲击教学秩序了,怎么就无法管理了……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数字说明。
近年来频发的悲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热射病真能成为夏季健康的“隐形杀手”,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而且照目前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来看,极端高温事件将更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延长。未来,我们将可能更多暴露在高温危险中。极端天气对劳动者健康的伤害是国家人力资本的折损,因此与高温的博弈,不是哪个个体或企业的事,而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社会公共健康保卫战。
“摆地摊”是开辟某种更亲民的产品线的过渡形态,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变,一味因循守旧恐怕只会止步不前。
大学不只有学习,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魅力恰恰在于后者。如果生硬遵循既定规划,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职业”的涌现不只为劳动者提供了实现个体价值的新赛道,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职业目录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格化传播的本质是人类在数字空间重建情感的圈层化连接,这些镌刻在我们基因的古老故事元素叠加有温度的人格光辉就在算法世界中重建了情感绿洲。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