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学生对课程安排并不满意。有的已经就业了,却还要上“就业指导课”;有的准备考研、考公无暇分身;有的是嫌“水课”太水,实在“浪费时间”等等。这些声音并非全是借口,它们指向的是高校课程供给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课程内容未能与专业发展衔接、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时间安排缺少弹性,导致学生对课堂实在是不感冒。换句话说,“专业替课”的出现不仅是学生偷懒的表象,更是大学课程体系需要检视与更新的信号。
这项民生服务牵涉诸多部门,将时间表提前,意味着各方面都需要加速奔跑:气象预测紧盯温度变化,供热部门重新计算能源消耗与成本,盘根错节的供热管线测试需要提速完成。“何时能通上暖气?”基层政府对百姓在民生留言板上的一句提问,努力给出正面回应。而这类“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的细微调整,不仅关乎服务,更关乎速度、时效、预案和准备,正是百姓所珍惜和盼望的。
值得关注的是,10月31日,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相关工作的通知》,从落实主体责任、细化组织保障、加强文明建设等11个方面提出更细致的规定,着力解决当前马拉松赛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举措为促进我国马拉松运动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增强了各方信心。我们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落实新规,营造清朗有序的赛事环境,让马拉松真正成为跑者、城市与社会多方共赢的体育平台。
像凯里动物园,如果能借机完善动物园的设施、制定更加细致的管理规范,至少让老人不要“倒贴退休金”,就是最现实也最温柔的结果。不过这最终也陷入一个悖论:如果这里的一切都和普通动物园一样正常而缺少“特色”,反倒无法爆火了。这正是互联网时代最吊诡的地方——它在奖励真诚的同时,也在不断消费真诚。但人们得想明白,真诚本身就是价值,它不需要互联网的褒奖,保持生活本身的自洽,这可能就是一种对待互联网也超越互联网的生活哲学。
在一个健康老龄化的社会,不仅要保障“老有所养”,更要鼓励追求“老有所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身上沉淀着岁月的智慧、丰富的经验与熟练的技能,他们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而非单纯的负担。我们应创造平台和条件,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发挥所长。这不仅有利于维持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也有利于劳动经验与技能的传承,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银发力量”。
这放之于全国旅游市场,也是一次提示。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并不信赖旅行社跟团游,也总会先查攻略各种“避雷”,因为他们既想避开走马观花的景点,也担心遭遇想象不到的“宰客”套路让他们多花冤枉钱。在统一旅游预约平台上线的新闻中,我们能读出的民众更深层次期待:人们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想要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诉求,需要一个足够规范、足够透明的旅游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