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地铁纳凉区,本质上是释放城市的善意。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外卖、快递从业者,他们都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建设者与服务者,理应得到尊重与善待。设置纳凉区,正是这种尊重的具体表达。我们期待更多城市“见贤思齐”,因地制宜开放地铁空间作为纳凉点,有条件的地铁站还可提供基本座椅设施,让劳动者能更舒适地歇脚“充电”。从城市治理的维度看,此举体现了公共空间的包容性与共享性。
考试做题的目的是什么?恐怕不是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拿到高分数,而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写出更好的文章,掌握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基本逻辑。而现在的问题是,出题者自己都误会了作者,却要学生理解自己,最后的结果恐怕不是学生理解了文学,而是理解了出题者的脑回路罢了。作者和出题者的反差,多少是个提醒:由此引导学生对文学创作和意图的理解,很可能是存在偏差的,“得高分”和“懂文学”很可能完全无关。
执法行为不断规范,新违法行为被纳入管理,更好保护祖国花朵成长,弘扬社会优良风气……整体看,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此次“大修”,是基于当前社会形势变化的应时之举,都是与群众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快于制度建设与设计的,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应对,才能更好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我们为这样的修订叫好!
年级越高,考试分数、升学人数等“唯分数论”观念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压迫感越强。课间增加5分钟约等于放弃再讲一个知识点、两道错题,或者少了一个随堂小测,而多出来的时间能否高质量地用于丰富学生课间活动,则有赖于学校的主动作为。在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导致家校矛盾升级的背景下,不少学校开始产生“安全焦虑”,不敢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活动自由,这也导致了一些学校采用延长课间时间,却限制活动空间的“对策”。
今天,相信已经没有多少人认同“学生就该苦学”的理念了,学习要认真,但受罪大可不必。社会发展到今天,高校大楼越来越气派的当下,让学生有一个舒心的学习环境,早该成为一种底线共识。人们没必要在“装不装空调”的问题上过于迷茫,更该思索的是什么时候装、经费如何筹集、费用如何分担这些操作层面的问题。善待大学生,除了舆论的表态,还应该做的就是物质层面的改善,让他们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关怀。
节假日期间,多地政府机关敞开大门,免费开放内部停车场,缓解市民和游客的停车压力;旅游高峰时段,部分机关单位开放职工食堂,为涌入的外地游客提供经济实惠的餐食;麦收农忙季节,一些乡镇派出所主动在门口挂起“派出所大门为民开,欢迎来晒粮”的暖心横幅……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却蕴含着深刻的治理理念变迁。政府机关主动开放公共资源,不仅是解决具体民生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和具体实践。
“摆地摊”是开辟某种更亲民的产品线的过渡形态,它传递了一个信号:市场环境在变,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也在变,一味因循守旧恐怕只会止步不前。
大学不只有学习,还充满各种计算以外的变量,大学魅力恰恰在于后者。如果生硬遵循既定规划,就会错过更美丽的风景。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挑战更是机遇。
“新职业”的涌现不只为劳动者提供了实现个体价值的新赛道,更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职业目录的每一次扩容,都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
人格化传播的本质是人类在数字空间重建情感的圈层化连接,这些镌刻在我们基因的古老故事元素叠加有温度的人格光辉就在算法世界中重建了情感绿洲。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