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梗或许没那么可怕,孩子学会一两句幽默的表达,不意味着就背不出古诗了。更该深思的,是我们究竟为孩子提供了怎样的语言土壤:是一个鼓励真诚交流、尊重他人的空间,还是一个靠嘲讽博眼球、用戾气换流量的场域?如果成年人在公共空间里习惯以挖苦为幽默、以攻击为“梗”,那么要求孩子保持“语言纯净”,多少就有点苛责了——他们只是照着大人的样子说话而已。与其教育孩子,成年人先要规训自己。
“外借”的礼宾车,“再用”的阅兵椅,都是不同意义上全民参与纪念活动的生动体现,既彰显节俭务实作风,也呈现热烈家国情感,让历史记忆可感可触。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于社会运转的高效率,也在于社会关怀的有温度。一场隆重的纪念活动,如何传承历史记忆、引领民族未来,就需要在无数细节中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可及性,让更多普通人参与其中。细节之处浸润家国情怀,这是我们的治理智慧,必将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奋进前行的力量。
校园跑兴起的初衷,本是为了激励大学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然而现实中,学生体能水平参差不齐,统一的跑步标准难以适配所有人;各高校监管尺度不一,也让认真跑步的学生心理不平衡;更让一些学生感到崩溃的,是跑到打卡点却弹出一个广告,跑步成绩无法录入——这些,都是一些学生转向“代跑”的原因。呼吁“校园诚信”、反对“成绩作弊”,固然是道德正确的,但在复杂现实面前,其实际效力恐怕有限。
各种不同的业态也是无法简单互相取代的。而且二者共存也是好事:餐饮行业的生态应该多元,集中化的餐饮品牌要有,个人化、小范围的从业者也应该有。这二者的财力或许有区分,但市场主体应当是平等的。大品牌可以有商业层面的纵横捭阖,讲更精彩的商业故事;个体经营者,也可以凭借诚实经营、特色口味改变命运,赢得消费者的尊重。这二者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他们能在一个足够广阔的市场里共生,才是更理想的局面。
可以预见,未来整车形态做出调整恐怕是大概率事件了。比如一周前,特斯拉就表示正在重新设计其饱受安全争议的车门把手系统,并正在研究中国市场对车门把手的诉求,必要时或也将调整;而前几天华为和上汽共同开发的“尚界H5”,也采用了“老式”物理门把手。这件事或许是个思考,即超前的设计很多时候终究要向安全“妥协”。在工业设计中,安全从来不是可以被牺牲的附属品。
当操纵评论成为一门“好生意”,到底意味着什么?短期看,走此“捷径”的商家可能确实会快速获利,快速增长的营收和人气也会让平台有所获益。但长期看,假的就是假的,虚假营销的热度终究不可持续,当骗局被拆穿时,好不容易建立的人与人之间、消费者与品牌、平台间的信任也将被严重折损,而对于靠提供更高效精准、供需匹配而起家的平台来说,信任恰是自身长久发展的根基。评价体系走向失真,消费者将“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