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做题的目的是什么?恐怕不是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拿到高分数,而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写出更好的文章,掌握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基本逻辑。而现在的问题是,出题者自己都误会了作者,却要学生理解自己,最后的结果恐怕不是学生理解了文学,而是理解了出题者的脑回路罢了。作者和出题者的反差,多少是个提醒:由此引导学生对文学创作和意图的理解,很可能是存在偏差的,“得高分”和“懂文学”很可能完全无关。
究其本质,反对价格战并非反对市场竞争本身,而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破坏性、不可持续的“内卷式”恶性循环,倡导转向以价值为核心的良性竞争。这一理念已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要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强调要“综合整治”此类现象,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为行业指明了方向。唯有全行业坚定摒弃“价格战”的迷思,方能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学生群体正处于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他们不受既有框架束缚,敢于提出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具备将想法付诸行动的魄力。从“手搓”火箭到未来的航天工程,从校园实验室到国家科研前沿,青少年的创新力,最终将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一贯注重和强调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正是为了挖掘这一潜力,让更多“少年科学家”在探索中成长,为国家的科技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6月1日起即将施行的修订版《快递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备受关注。修订版《条例》的最大亮点就是,首次增设“快递包装”专章,明确提出“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并强调了包括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等在内的有关责任主体在全链条各个环节上的责任。这填补了快递包装治理的制度空白,划定了行业绿色发展的新标尺,为推动实现快递包装“瘦”下去“绿”起来提供了有力政策牵引和制度保障。
文化基因的转变需要数代人的更替,这样的文化心理的深层阻抗以及目前评价体系与政策导向中存在的割裂,使一部分家长“表面顺应政策,私下加倍投入”。但在人工智能系统性重塑社会形态的当下,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正在被改写。这场从知识传承到能力建构的教育革命,已不能单纯依靠投入时间与精力来取得成功。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未必能被直接应用。唯有激发每个孩子自身潜力,最大程度培育其创新创造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成年人放任孩子不文明观展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对艺术的不尊重。这种不尊重,很难让美育在孩子们身上起到作用。成年人固然可以不懂一些作品表达的艺术内涵,但作为社会个体,对任何作品持有基本的尊重是应有的社会共识。现实中,很多成年人自身都做不到在艺术场所保持对展品自发的尊重,比如不开闪光灯拍摄、不大声喧哗讨论……当成年人都做不到在艺术场所保持基本礼仪规范,自然也就容易对孩子们疏于教育而出现上述破坏行为。
让家长有时间、有精力带着孩子出行,在休假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保障好学生的托管工作,让这部分学生在春秋假期间同样有所收获,也需要制度同步匹配。
当前正值“十一”假期,全国文旅市场持续升温,“流动的中国”呈现出蓬勃生机。此刻,带着文明出行,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沿途的美景,更有假期的美好。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