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本就不必千校一面,也无需拘泥于传统专业目录,只要能直接展现对现实生活的价值,赋予学生一技之长,叫什么名字也就不重要了。教育为什么总要“玄之又玄”地包装,让学生学会烧烤、拌螺蛳粉,怎么就不“高级”呢?何况这些技能支撑着无数小店、家庭的生计,也撑起了真实的消费市场,让他们进入高等教育的视野,是对人间烟火价值的肯定,有助于破除动辄区分高下的偏见和迷思。
对于那些逾越边界的破坏行为,需要明确惩戒,才能使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有网友表示,“要让他们把纸片一张一张捡回来”。此前,针对游客在草原上飙车“漂移”的行为,也有网友建议“罚他们去守护草原”“拉进景区黑名单”。这些建议虽非正式处罚,却颇具启发意义。毕竟,“放肆地挥撒”之后,清理现场、恢复生态的后续工作,不能只依赖呼伦贝尔当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放肆”之后要“碰壁”,才能使破坏者知晓文明的底线。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区的份子钱已被高度功利化——原本象征祝福的情感表达,竟沦为衡量关系亲疏的“情感度量衡”。礼金数额不断攀高,形成攀比之风。尤其在一些相对封闭的农村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久而久之,“不去、不给、少给”都被视为失礼。为避免“吃亏”,人们又纷纷借各种名义办酒席,试图收回人情。如此循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助长了攀比心理,让每个人都背上沉重的“人情债”,身心俱疲。
校长与学校的善意值得充分肯定,其直面问题的姿态是当下许多学校乃至单位所欠缺的。但教育的智慧,不应止步于做一个“好家长”,更要致力于构建一个“好社会”的微缩模型。比“补贴”更复杂、也更根本的,是强化制度,依靠制度与规则的常态化运作推动问题解决,同时积极推进共同体建设,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外卖取餐的规范治理中,共同协商制定宿舍公约、外卖管理等方案,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遏制就业年龄限制,还需要我们多方协力,构建更具韧性、更加包容的职场环境,让各年龄段的劳动者都能实现自身价值。当年龄不再成为标签,该如何对人才进行更科学、全面的评价?如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让隐形的年龄歧视无所遁形?如何引导企业审视“年轻崇拜”,对人才的长期价值给予应有的关注与投入?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思并给出最优解。对于劳动者来说,也应勇敢走出职场年龄焦虑,别让自己被年龄所定义,在心态与技能等方面时刻做好准备。
早在今年7月,中国田径协会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组织工作的通知》,对马拉松赛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包括加强分析研判,压实全链条各方责任;强化责任担当,落实属地监管;强化关键环节,排查风险隐患;丰富赛事供给,提高服务质量。这传递出一个信号,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需要有序良性发展。大量取消的马拉松赛事,也给正在筹办和已经立项的更多小型马拉松赛事提了个醒——该量力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