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阅读”的陨落,谁之过?谁之殇?

  2016年1月,在首都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清空万里。朋友说:“年年订货会这几天,北京的天气都特别好,已经成了惯例。”当时,没太当回事儿,一笑置之。

“阅读”的陨落,谁之过?谁之殇?

  2017年1月12—14日,北京图书订货会又如期而至,比天上的候鸟还要准时。已经被吐槽了整个冬天的雾霾,突然就散了。碧蓝的天、透明的阳光、万里无云。久居京津冀的人都熟悉,冬天没有雾霾的时候,风中一定会有一丝来自塞外的味道,因为肯定是西北风吹走了霾。可这几天的风,连那抹狂野都没有,就是单纯的干净、清新,像极了小时候熟悉的那种,能荡涤掉一切灰尘和烦恼的风。

  “来北京洗肺”,成了一句略带几分黑色幽默的口头禅。

  这种巧合,究竟是天在成全爱书的人们?还是书来拯救雾霾深处的生灵?不得而知。我只是想,假如告诉人们:“如果每天每人能坚持读两个小时的书,雾霾就会不攻自散。”会不会让每个人都开始读书?

  答案是:“不会。”因为读书确实不能驱散雾霾。这可能也就是“读书”现在成了一种奢侈行为的原因——你很难说出“读书”的用处究竟是什么。而碰巧,我们又生活在了一个不论做什么,都要问一问“这有什么价值、有什么用处”的时代。

  这篇文章的题目,我本来想用:《在假装风雅的路上,“读书”为什么掉了队?》。有点尖刻,但也是事实。仓廪实而知礼节,现在确实很多人在实现了物质富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富足,用各种方式来丰满自己的灵魂,所以民间兴起了旅行、摄影、文玩、茶道、音乐会、书画展、花艺……种种附庸风雅的形式。

  附庸风雅并不全是贬义,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从凡俗走到风雅,“附庸”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读书”每次都排在这张“风雅项目列表”之中,可直到目前,它还没有像其它事物那样,蔚然而成风气。

  这可能仍旧是因为,在这些“风雅”的选项中,读书,是见效最慢的,很难直接拿到成果装饰自己。

  也正因为始终相信“读书”的暂时没落,有这个原因,所以我仍旧愿意等待,等待着读者在追求精神丰盈的路上从易到难一路走来,总有走到“读书”的那一天。

  到2017年,图书订货会已经举办了整三十年了。1987年的北京图书会,是什么样子,我已无法想象。只依稀记得,那个年代的确是属于阅读的,对于比我年长十多岁的叔叔和他的同学们来说,图书是让精神和视野通往世界的唯一渠道,所以他们如饥似渴,买书从来不吝啬金钱——反倒是现在,明明一本书也就相当于一个快餐、一张电影票的价格,可人们总是觉得书很昂贵。

  我还记得,在我读高二那年,有一次特别困惑地问叔叔:“为什么我现在读不进《读者》了?”他很自然地回答:“因为你长大了,不像过去那么幼稚了。”

  这句话我牢记终生,因为它阐明了一个既简单又极深刻的道理:“作家和图书必须不停成长!因为你的读者一直在成长!”例如今天,网络时代出生长大的孩子,和被网络改变了阅读习惯的成年人,确实已经无法再接受昨天的书写方式!如果图书仍旧一直墨守成规,那再深的情怀,也挽不回读者远去的心。

  图书会上,八座庞大的展馆浩浩荡荡,汇集起了中国所有出版机构。徜徉其中,几乎每走一步,就能看到一个铸就过无限辉煌的出版社的名字。随便走入一个展区,书架上也是琳琅满目,可能正因为图书的没落,所以现在书籍的装帧格外精美鲜艳,力求能够多吸引住一些目光。

  也有很多出版商在竭尽全力想靠近读者的心。《权力的游戏》专门搭建起了一座和电视剧中风格很相似的堡垒式展台,并陈列了电视剧中所有主人公的巨幅照片。还有很多出版机构在图书内容中高高祭起了时下流行的各种八卦元素。

  大家真的都很努力,努力的让人心疼。每个人都在渴望着,能够找到一种速效的方式,一夜之间,让图书重现辉煌。但很显然,至少这三天,奇迹没有降临。展馆内回荡着的,仍旧是写书人与做书人自己的执着与感动。

  有人说,“读书”的陨落,责任在社会,是今天的社会太功利;有人说责任在读者,是读者太浮躁;有人说,责任在作者,是作者没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但有一点是不用争辩的,阅读的陨落,伤及的是整个社会与每一个人。因为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让人变得清醒与柔和。

  再耐心等一等吧,不要同电视剧比八卦,不要同娱乐比轻巧,也不要同文物比固守。图书就是图书,守住自己独有的魅力,随时补充进新的活力,等待着读者在追求风雅与灵魂丰盈的路上,从易到难,赶上来。(聂昱冰)

[责任编辑:刘冰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