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常回家看看”,谁说了才算

2017-01-17 16:06:41

让梦回家,带爱启程。千万里路,迢迢山河。家在心间、家在眼里,往前走一步,总会离她近一步。这一年,愿能回家的,尽展笑颜,不能回家的,亦有思念取暖。

  岁末年尾,归心如飞。

  古人说,“三百六十日云终,故乡还与异乡同。”今年的1月13日春运开始,“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旋律,又氤氲在中国的东南西北。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2017年,团圆可能是风雪夜归的路,亦可能是近乡情怯的心,还可能是思而不见的万苦千辛。

  2012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改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条文之中。但中国父母大抵都知道,“想不想”与“能不能”,显然是两码事。有媒体报道,由于没有细化的法律责任,也没有附加具体的实施细则,这一规定一致面临落地难的尴尬。

  这些年,尽管有父母告子女不回家的案例,不过,天伦之情终究拗不过现实之困。在法律谆谆教诲子女们“常回家看看”的时候,更多的中国父母,不是守在家里等孩子,而是背井离乡地成了城市里的“漂”一族。2016年10月,国家卫计委公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称,中国流动人口达2.47亿人,其中流动老人占将近1800万,主要以低龄为主,其中有八成低于70岁。放弃主导权的生活范式,漂泊寄居在子女身边,他们,与形形色色的陌生城市,构成了另一种形形色色的孤单关系。唯一的收获,是守住了一个家的完整。

  对于世界来说,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这23年间,正是社会原子化、家庭分散化的极速狂飙期。高速四通八达,职业五花八门,通信日新月异,回家,却反而成了奢侈而遥远的事。

  不过,永远不要怀疑中国人过年回家的动能。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开始的。此后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改善生活也好、追逐理想也罢,走出去的中国人,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所牵绊。发改委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今年春运道路运输是25.2亿人次,增长1%;铁路运输3.56亿人次,增长9.7%;民航5830万人次,增长10%;水运4350万人次,增长2%。一票难求的春运,一言难尽的春节,如新民俗般,烙印在新一代国人的节令记忆中。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盼着回家、盼着团聚。

  一方水土,一片乡愁。“常回家看看”,看的不仅是生养之恩的父母。去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国人传统文化根与源的疏浚契机,“回家”亦是如此,保障“回家”的权利,也是保护乡土文化的温情。不过,能否“常回家”,就像网友调侃的,可能父母说了不算、子女说了不算,老板说了算。如今,尽管法律有规定,却也面临着“说了不算”的尴尬。

  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亲情成本,只有通过发展的手段来解决;至于劳动权益之上的图景,法律倒是可以硬气一点。法律与道德,更需要找到契合的落脚点,悬在半空而难以落地,只能是一种价值宣示。打通劳工权益、社会保障等体制上的拥堵点,让无论是亲人的返乡团圆,还是异乡的家庭重建,都可以有更加厚实的支撑。如此,“常回家看看”,也就可以摆脱“谁说了算”的疑问,最终成为是由亲情、乡愁的召唤而起,而不必瞻前顾后的旅程。

  让梦回家,带爱启程。千万里路,迢迢山河。家在心间、家在眼里,往前走一步,总会离她近一步。这一年,愿能回家的,尽展笑颜,不能回家的,亦有思念取暖。(邓海建)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