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课后服务,将是对政府和学校现代治理能力的考验

2017-03-16 13:35:26

既避免课后时间用于补课,又让学校真能开展各种兴趣活动的最好办法是,政府财政保障经费,给学校更大地设计课后服务的自主权,并引入家长委员进行管理、监督、评价。

  下午6点家长下班,小学放学却大多在下午4点,这中间两个小时的时间差,成了许多双职工家庭的难题。现在,这样的状况将得到改观:3月14日,西安市出台工作方案,在小学试行“弹性离校”——3月27日至6月30日,该市城六区的60所小学将纳入先行试点。9月1日,这一举措拟在该市小学全面铺开,以有效解决家长接孩子难问题。(中国青年报3月16日)

  在刚刚落幕的两会上,“弹性离校”就是一个引起舆论关注的话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从去年起,教育部已经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实现“弹性放学时间”,由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他同时强调,在操作方式上,“课后服务”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在这之前,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广大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

  在笔者看来,“弹性离校”背后的课后服务,要得到有效落实,必须坚持公益导向,虽然它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既要求政府履行投入保障责任,又强制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接受,而课后服务是由学生(家长)自愿选择参加。政府部门要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不仅要补贴学校提供服务的费用,又要避免因经费不足,影响学校、老师的积极性,以及学校向家长收费,引发乱收费质疑。与此同时,对于课后服务的服务内容与学生安全,需要学校引入民主管理,防止当年曾经困惑学校的晚托班管理、服务问题重演。

  此前,学生学业负担沉重、学校利用课后时间举办兴趣班乱收费问题,接连被媒体曝光,各地教育部门面临很大压力。而为了回应舆论质疑,几乎所有地方都“一刀切”要求学生在下午放学后必须离开校园,学校不得举行任何托管班、兴趣班。表面上看,这减轻了学生负担,消除了借兴趣班名义的乱收费,可是,却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学生离开校园之后无处可去,上班族家长接孩子回家成了一道难题,有的家长只有无奈送孩子去培训机构。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地方由社区、街道和公益组织合作,推出“三点半工程”,在校园走边找地方开设学习点,为三点半放学后无处可去的学生提供等候父母来接同时完成课后作业的场所。而这种做法也颇为奇怪:学校明明有场地,却硬要“避嫌”闲置不用,而家长让孩子在学习点等候,也得支付一定费用,只不过比送培训班要低一点而已。

  其实,治理前述问题,完全有更好的方式。对于学校课后服务乱象,可以采取两方面措施。

  其一,由政府财政买单,解决学校开设晚管班、兴趣班的费用,明确不收学生任何费用,以此治理乱收费问题;其二,由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课余活动的管理、监督,由学生自主选择课后活动,以此避免学校开设的兴趣班变异为补课班。如果这两方面措施落实到位,既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孩子的难题,而学生课后在校园的生活也更丰富多彩。

  当前,西安课后服务试点的思路,就是从之前的“一刀切取消”到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人性化服务。但是,也存在一些后续待彻底解决的问题,如:政府的拨款补贴是否能维持课后服务有序运行?如何保障教师加班提供课后服务的权利和待遇?如何给学校购买课后服务的自主权?政府财政能否持续买单?

  另外,对于课后服务,教育部和已经启动试点的地方教育部门,都表示要严禁借机组织开展学科性集中教学,严禁以补差提优等名义组织或变相组织集体补课。这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行政规定能否得到落实,靠谁来监管?二是学校的课后服务,完全可以利用学校资源,给学生开设包括体育、艺术、音乐、科技、手工等兴趣活动,由学生自由选择。如果行政规定很死,学校只把学生集中起来提供看护服务,要求学生自习、完成作业,课后服务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既避免课后时间用于补课,又让学校真能开展各种兴趣活动的最好办法是,政府财政保障经费,给学校更大地设计课后服务的自主权,并引入家长委员进行管理、监督、评价。这要求政府部门转变管理思维以及学校进行内部治理改革,也就是说,课后服务能不能搞好,将考验政府和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熊丙奇)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