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按专业大类招生,重点在大类培养管理改革

2017-04-10 10:34:27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国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缺乏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有相当部分,并不了解大学的专业,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

  距离高考仅剩两个月,清华大学传来重磅消息。今年,该校将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将所有本科专业划分为数理类,化生类,人文与社会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等16个大类进行招生,到大二时再分流到各个专业。在此基础上,清华将重构培养方案,设立10学分自主发展课程,以及44个学分的外语、体育等通识课程,每个大类还将聘院士等知名学者为首席教授,为人才大类培养“保驾护航”。

  按专业大类招生,早已不是新鲜事。清华大学此前已有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这次只是把大类招生推向全校。在全国范围内,也已有很多高校在招生时采用大类招生方式。不过,这次清华大学实行按大类招生依旧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耐人寻味。在笔者看来,舆论之所以关注清华此次改革,关注的并非按专业大类招生,而是清华如何推进与按大类招生配套的大类培养管理改革,真正把按大类招生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2015年,湖南一所大学采取让学生“抓阄”的方式选专业,曾让舆论聚焦按大类招生。“抓阄”选专业就发生在按大类招生入学后的大一分专业中,由于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去这一专业大类的“冷门”专业,“热门”专业又僧多粥少,于是学校无奈采取“抓阄”方式。这暴露出了按专业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虽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按专业大类招生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填报一个专业大类,相当于可以选择七八个甚至更多专业),避免学生“一选定终身”(进校后可以在了解大学专业和自身真实的兴趣形况下选择专业),可是,如果按专业大类招生,没有与之配套的按大类培养和管理,就会出现学生在进一步选专业时的新困惑和焦虑。

  按专业大类招生,在招生环节,只需做技术调整,把几个同一学科,甚至交叉学科的专业,整合为一个专业大类,就可实现。而且,学校还可将“冷”“热”专业搭配,让学生先入大门,在更进一步了解大学所有专业后,再选专业。但是,实现按专业大类招生的这些好处,需要大学在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之后,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如果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后,学校对纳入大类招生的专业,不进行任何新的建设,只是让学生在大一学完基础课之后选专业,那么,大类专业中的专业会“冷热”不均,那些没有办学特色的专业,就会遭遇学生冷遇,而由于其他专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专业要生存,必须让学生选,就会衍生出新的选专业问题。也就说是,仅仅把之前按专业招生的问题,从高考填报志愿时推迟到上大学之后。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国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缺乏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有相当部分,并不了解大学的专业,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对于这些学生,按专业大类招生有利于进校之后再选适合自己的专业。但这需要大学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在大一期间,针对大类招生,改革课程体系,增设拓宽学生视野、了解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与通识课程。

  因此,按大类招生改革的重点,其实是按大类培养管理改革。而相对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就可实现的按大类招生来说,按大类培养管理改革,是学校整体的办学改革,将牵涉到专业的重新设置、优化,专业课程的调整、改革,师资力量的建设和评价改革等。这也是清华此次按大类招生改革引人关注之处。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将按照大类培养重构培养方案,专业上注重厚基础,学生学习上讲究自主性,学校人才培养上追求高质量。在大一阶段,各专业大类的学生将通过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导引课”等,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学科发展和应用背景,从而确立自己的学科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另外,清华每个大类的首席教授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这些措施,是把按大类招生做实做深,而不是只是专业的简单组合而已。(熊丙奇)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