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教材要循环起来,必须打破利益链

2017-05-09 17:55:06

我国需建立开放的教材编写、选购机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只提出发表论文、出版图书的量化指标,要关注教师的真实教育能力与教育贡献。

  日前,北京大学BBS论坛的二手版开始出现甩卖贴,标价50多元的旧教材基本是给钱拿走,或是买别的附赠。还有卖给收废品的,不管多新多贵的教材统统按废纸论斤称。而这只是一个缩影,很多高校的旧教材都进了破烂堆。许多年来,有不少环保人士在热心推动大学教材实现重复使用,但始终进展不大,依然是旧书当废品卖、新生买新书。(澎拜新闻5月9日)

  教材循环使用的好处不必多言,可是,循环使用教材的概念,在我国至少已提出10多年,但教材依然循环不起来,这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受制于目前的教材利益链。有一些舆论把教材无法循环使用,归为学生的用书习惯不好,把教材弄得又脏又破,但其实,很多进入二手市场的图书都像新的一样。阻碍教材循环使用的教材利益链,包括教材出版利益链和教师晋升、评价利益链。如果不打破这些利益链,教材很难循环使用。

  高校目前的教材分为公共课教材和专业课教材,按理说,公共课教材,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其循环使用比较容易,因为通常来说,公共课的内容变化不大。我国提出教材循环使用概念时,有关专家也建议先从公共课教材的循环使用做起。可现在,就连公共课的教材也没有循环起来,原因在于,公共课教材的使用量大,如果都循环,那出版公共课教材的出版社将失去大笔收入——有的出版社就靠几本教材生存。为了保证每年的教材收入,公共课教材出版机构和编写者,就时常对教材进行修改,哪怕小修小改,这就迫使学生必须再买新的;还有,出版社和选购教材的学校合作,是由学校面向学生实行统一征订,而不是允许学生自购教材。

  至于专业课教材,虽然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公共基础课更快,但是,其需要更新的内容完全可以通过教师讲课的补充、延伸来实现。可是,现在大学的专业课教材更新频率极快,这并不是因为有什么专业知识创新,而是教师为完成考核评价任务、晋升职称,由此需要编教材、出书,而出书需要有一定销量,专业课的上课学生,自然就成了新教材的消费者。近年来,就不时曝出高校专业课教师要求学生订购本人编写教材的新闻。

  在国外,教材的循环使用一面给了学生自主购书的权利,从另一个角度说,也为节约国家资源做出了贡献:由学校主导教材循环使用的具体的做法是,由学校图书馆统一购买基础课、专业课教材,由上课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完成课程学习之后,再把教材归还给学校图书馆,供下一届学生使用。这当然需要学校加大对图书馆建设、图书配备的投入,但整体来说节约了国家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由图书馆主导教材循环使用的很少,主要由学生自己进行。这就使循环使用教材只是“民间行为”,势单力薄。不要说高校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就连义务教育的教材还没循环的理由,本来,政府部门就应有充足的理由推进循环使用义务教育教材,这可大大节省政府投入购买教材的经费,倡导环保,可是,每年发给新一届学生的还是新教材,政府购买教材的钱,进入了教材利益链的相关利益环节。

  因此,要让教材循环起来,就必须打破教材出版利益链和教师考核评价利益链,而这是关系到我国教材编写、使用,以及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重大改革。我国需要建立开放的教材编写、选购机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不能只提出发表论文、出版图书的量化指标,要关注教师的真实教育能力与教育贡献,防止教育功利化,而这也有利于教师职业化和专业化。(熊丙奇)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