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向“一带一路”学习锻造文化符号

  这两天,“一带一路”这个词很亮、很抢眼。在人们总是喜欢或真或假地嚷嚷:“每天千篇一律的生活太容易让人倦怠”的时候,能有一项事物给人带来充沛、饱满的希望和激情,这就已经足够美好了。

向“一带一路”学习锻造文化符号

  也许正是被“一带一路”所鼓荡起的欣然愉悦之情所感染,人们围绕着这个主题写了很多文章。在这些多角度、多层面的讨论中,我的关注点似乎有点偏——我特别喜欢“一带一路”这个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的锻造,是教科书级别的,堪称经典。

  “文化符号”这个词,现在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工作领域都希望能拥有自己的文化符号,也都在积极寻找、塑造、凝练出让人一目了然,让人印象深刻的、独特的、有个性的、能够卓然独立于世界的符号象征。

  但是,如果想达到上述效果,只是简单地“拿来”“简化”“赋予一些东西新的内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用了“锻造”这个词。

  一个成功的文化符号,必须能穿透各种文化的壁垒、获得各种文化基因的共鸣,同时,还要能够承载起极深的内涵,串联起极辽阔的过去,伸展到最遥远的未来。就像奥运五环,简洁、明了、共识度极高,能够装进去的情感和故事,也是源源不断。

  所以,想为世界贡献出一个具有如此魅力和能量的文化符号,就很不容易了。这需要穿透历史的烟尘,寻找到人类发展最核心的脉络;还有立足今天,深刻理解当下这个世界,和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同样重要的还有,决不能忽略掉未来,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角来看,只有既能服务当下、又能长期服务于未来的,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由此可知,一个真正完美的文化符号,是一定要当得起“锻造”这个词的,因为它必须承受锻造的过程。几番水火淬炼,才能铸就精钢之身,不锈不黯,灼灼耀眼。

  “一带一路”这四个字,无疑是承受着历史厚爱的。所有受过初级教育的中国人和很多外国人,都很熟悉“丝绸之路”这四个字。

  在中国人心目中,古代丝绸之路就意味着繁荣、兴盛、浪漫、传奇,长安繁华、大漠驼铃、异域美人、琵琶歌舞。

  随着知识的积累,这种印象已经渗入到我的思维深处。以至于当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选择了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背景,把所有存在于正史中的、传说中的、我想象中的丝路魅力,全写了出来,过足了瘾,也解了少年时遗留下的,对书本中那些传奇的单恋与相思。

  这种对丝路传奇的向往,肯定很多读者都有过。但承受过历史厚爱的人和事有很多很多,如何从已经尘封的历史中,撷取出一串珠子让它重新焕发出光芒,就要看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把它引入到今天的生活。

  “现实”是一位高傲的美人,能得她回眸一笑、留在心间的事物就会很少很少,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看似精心筛选出的文化符号,很快就被“现实”抛之脑后的原因。只有能够真正吸引住现实、同时又是被现实世界所真正需要的,才能留下来。

  “一带一路”这四个字并不是简单地把历史中的风采拿到了今天,真正让它在“现实”中放射光芒的,是它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和能量,这些含义和能量都是今天的世界所最需要的。

向“一带一路”学习锻造文化符号

  再高傲的美人也会有所依赖,“一带一路”就正在渐渐获得现实的信任和依赖。

  同时,谁也不能否认,由这四个字组成的文化符号,不仅是属于今天的,更是今天的人们送给未来世界的礼物。

  如果说,奥运五环中蕴含的,是人类对于世界最美好的希冀,那么“一带一路”所蕴藏的,就是人类通往心目中美好世界的路径。而且就像奥运五环一样,它所追求的美好,是没有歧义的,是全体人类所共同希望的。一个文化符号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正是由此而来。

  所以,也许“一带一路”这个文化符号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启发,就是在锻造一个文化符号的时候,一定要立足最广阔的人类利益、服务于最高远的人类未来。(聂昱冰)

[责任编辑:陈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