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让传统文化发光,网络功不可没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于是,我和很多因为躲避酷热不得不百无聊赖在家里刷屏的人一样,被彻彻底底普及了一番:什么是“小满”。

让传统文化发光,网络功不可没

  这种普及还真是挺有用的。以前,我对“小满”的全部认知,无非两点: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二、我二侄女的乳名。

  现在我非常具体地知道了,这个节气为什么叫“小满”、农作物及植物以及桑蚕在这段时间的成长规律、农业劳动的侧重方向——毕竟是农耕民族,更习惯于用农事来形容世界。很多负责任的官微和自媒体还配上了应景的图片,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大家:“小满”这天的世界长这样,满目葱荣。

  当然,不可或缺的,还有各种与“小满”相关的诗词、谚语、传说故事。编辑成图文、做成视频、配上朗诵,一时间,书香满屏。

  再接下来确实就有点走样儿了,鸡汤专业户们上线,开始对“小满”两个字进行深入挖掘:人生当小满,不能大满,切忌事事追求圆满……我很好奇八月十五的时候他们怎么熬鸡汤。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有办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即使真遇到山无陵江水为竭,他们都能捧着鸡汤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因为熬汤的人需要把汤卖出去换取收益,同时还有很多人需要端着鸡汤来给自己装点门面。所以有时候觉着网络就是一座大观园,把很多人都变成了贾政,发到朋友圈里的文字尽是道貌岸然,弄得自己都忘了自己真正的品性。

  扯远了,重新回到鸡汤之前的网络上的“小满”。没有被引申过的小满,就像一位身着翠绿衣裙的豆蔻少女,婀娜纯真、充满活力。让今天的人们看到了,我们的祖先不光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在向土地求生存的同时,也缔造出了如诗如画的精神世界,并且把这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合二为一,融通和谐。

  这就是网络的一项重要功绩,它把很多被遗忘、被忽略了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美好,重新一一翻找了出来,拂去积尘、擦拭出光亮,展现到了人们面前。

  不光是小满和二十四节气,所有的传统节日、诗词歌赋中的名句名篇、诗经中的精粹文字、传世典籍中的智慧、古人们的文采风流……都在网络上被反反复复循环发布。

  这样做的初衷,可能仅仅是因为,所有官微和自媒体不仅需要有海量内容来支撑,还必须要紧跟时间节点和热点,如果全部依靠自己在极短的时间内造血(原创),就必须有极强的综合实力做支撑。所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官微和自媒体,都在奉行“拿来主义”,而在“拿”的时候,拿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是最安全的。毕竟这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谁也不好意思较真儿。

  这样一来,受益的人,就是广大网民了。从前,在没有网络的时候,人们的知识来源很难超出学校、家庭等环境,即使从报纸、电视上涉猎一点,也必须受控于编辑和制片人的喜好。这就造成了很多普通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疏忽与忽略。

让传统文化发光,网络功不可没

  不是不爱,而是平时很少见到,忘记了世上还有这样一位美人。

  现在,网络传播极大地弥补了这个空缺,不管你爱不爱,只要到了日子,她一定袅袅婷婷在你眼前转上一番,美人如玉,看多了就再难忘记、还会在心中留下一缕相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所以,可以想见,2000年后的孩子、这些网络原住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可能会超过父辈很多。等未来有一天,他们开始漫步于世界,在某一个五月,有人做出很了解的样子:“在这个季节,你们中国人会有端午节,会吃粽子、划龙舟,对吗?”他们会答:“对,我们有端午节。”并且详细解释出端午节的来历、各种风俗、内涵、屈原、甚至粽子的制作方法之后,再加一句:“这会儿,我们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日子,叫小满。”然后把祖先从“小满”中总结出的智慧逐一讲出来。

  那时听他们讲故事的人们,一定也会像我们儿时看书的时候,觉得希腊科孚岛上农民穿着鲜艳的衣裳欢歌笑语庆祝丰收的画面很美一样,觉得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有很多这样唯美动人的画面。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由此而来。(聂昱冰)

[责任编辑:陈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