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办学校“择校热”的治理切口到底在哪里

2017-05-25 17:32:36

地方政府教育部门部门不能满足于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对民办学校择校热视而不见,更不能被资本力量裹挟,纵容民办学校的违规办学及招生行为。

  眼下,又到了“幼升小”的关键时刻。据不少家长反映,今年一线城市的“幼升小”择校热有向民办小学倾斜的趋势,优质民办小学似乎成了“香饽饽”,很多知名民办小学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减负、划片、素质教育……公立小学正在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管理,但是曾经发生在公立小学身上的刷题、预录取、选生源等等违规行为,正在民办学校蔓延。舆论普遍质疑,该如何规范越来越火的民办学校?

  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来说,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是正确的战略。公办学校满足基本公共教育要求,实行就近免试入学,而民办学校满足差异化需求,允许学生跨区域择校。但是,在我国一些地区,优质资源在向民办小学、初中聚集,加之政府部门对民办学校的违规招生办学睁只眼闭只眼,这让当地治理择校热的努力被消解——少数优质民办学校的择校热,带动整个地区的择校热,学生的“幼升小”、“小升初”压力很大,学业负担根本无法减轻。要治理这一问题,必须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同时加强监管,确保所有学校依法依规招生、办学。

  在我国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多年来一直存在民办学校“择校热”,原因在于,虽然公办学校已经都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官方公布的就近入学率也很高),但在公办学校之间,以及公办校和优质民办校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办学质量差距。在公办领域,家长只能通过购买学区房择校,在学区房政策越来越严的情况下,择校就只能去民办,而如果民办小学、初中相对公办学校办学质量更高,那家长对这些民办学校就竞相追逐。上海等地的情况正好如此,有的民办小学只招100多人,却有5000名学生报考。北京这几年的择校热虽然主要集中在公办领域,但也出现民办择校热类似的苗头:追捧国际学校。

  在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也实行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的战略,但不存在那么热的民办择校热,原因就在于,公办学校之间,以及公办与民办之间不存在很大的办学质量差距。学生(家长)选择民办学校,更看中的是其办学特色,也即择校主要满足差异化选择。但我国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总体来说,义务教育不均衡情况还比较严重,只有切实缩小办学质量差距,给学校办学自主权,才能有效减少家长择校的需求。

  而所谓民办学校“办学质量高”,其实也是家长所关注的升学角度下的“高”,即这些学校有更高的升学率。而获得这样的升学率,民办学校并非全靠优质师资的精心教学,还包括抢生源和应试训练。在公办学校只能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时,民办学校可以跨地区招生,在公办学校要执行减负规定时,民办学校却可以打各种擦边球,这相当于政府部门“扶持”出了升学率高的民办“优质”学校,自然牵动当地家长的神经。

  有人建议民办学校也实行就近免试入学,或如公办学校一样实行电脑摇号,不能对学生进行测试。这其实很难行得通。因为民办学校有招生自主权,学校选择学生也是民办学校的权利。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要对民办学校违规招生、办学行为加以严格监管。近年来,各地政府教育部门都对规范民办学校招生提出了要求,包括不得提前招生、不得看奥赛竞赛成绩、举行秘密测试等,但面对一些明显违规行为,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却睁只眼闭只眼,或者只抓一两个负面典型,其余的则不予追究。这无异于对违规招生、办学的纵容。

  在当前的升学考试制度之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对此,我国地方政府应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严格依法治教,从而避免为应试教育倾向推波助澜。地方政府教育部门部门不能满足于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对民办学校择校热视而不见,更不能被资本力量裹挟,纵容民办学校的违规办学及招生行为。如何缓解民办学校择校热,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及办学,应成为我国下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治理择校热的重点。(熊丙奇)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