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为什么不能再期待“流言止于智者”

“流言,即谣言,此句语出《荀子》,意指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又一条凝聚着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至理箴言,六个字就点破了“谣言”这种东西最不堪一击的缺陷——禁不住分析和研究;也明确指出了对付谣言最有效的办法——让自己的头脑再健全一点。

为什么不能再期待“流言止于智者”

但同时,这句话也表明了古人对待谣言其实是持一种消极的态度的,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信,不理会,由它自生自灭。这种方式,也是上千年来中国民间对待谣言的传统做法。

在中国民间传统意识中,人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名声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于准备着世世代代永远扎根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的人来说,这两个“在意”,就成了一种有效的道德约束。因为一辈子都会顾忌外界对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看法,所以言行也就会相应谨慎,对造谣这种事,避之唯恐不及。

可也正因为每一个区域的社会成员,基本都具有这种超级固定性,就又让民间有了很多约定俗成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的原则。“宁得罪远亲不得罪近邻”“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哪个人前无人论,谁人背后不说人”……这些看似相互矛盾的人际交往守则,其实有两层含义:一、你要自觉接受道德约束做好人;二、他纵然有不好的行为,但这也是人性使然。你是好人,就应该包容他,包容的方式就是忽略掉他的错或恶。只有这样,才算是给对方及其家人留下了面子,毕竟大家都是街坊邻居,还会世世代代一起住下去。

所以,纵然大家都明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靠制造谣言获取政治胜利的事件,从战国时代起就开始不绝于史册。可真正到了民间,大家对于造谣的人,仍旧是束手无策,仍旧是只能被动地回避谣言、宽容造谣者。

这也正是今天,无数人痛陈过无数次“在中国造谣成本太低”的原因。以前中国人造谣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一个人如果造谣且败露了,造谣者及其家人将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而现在,网络可以匿名发言了,就算造谣造到人神共愤,人和神也不知道造谣者是谁。造谣者尽可以为了获取某种利益,尽情造谣。

有些实名认证的人,在转发自己不确定的消息时通常会加上个“据传”之类的词,相当于说:这件事我也是听说的,我可不知道真假,我也不负责任。这些人基本有一个共同点,这种话都是在网上对着陌生人说,不会在现实中对着熟悉的人说,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样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是被人所不齿的。可一群远在天涯海角的陌生人,就算鄙视我,又能怎么样呢?他们大概是觉得,只有面对面的鄙视才算是真的鄙视。

很显然,这两种人都已经彻底脱离了中国执行了千年的、依靠道德惩罚造谣者的传统轨道。对他们来说,造谣,变成了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获利的方式。

于是,网络成了造谣者的狂欢场,似是而非的文字、被截取甚至重新剪辑的视频、变换角度拍出的照片、故意引人歧义的解读比比皆是。

能够不被谣言所裹挟的智者们呢?其实在网民中,智者还是占据大多数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网民的数量不久将达到7.7亿,因为人口基数太大,即使只有一小撮人被谣言所裹挟,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损耗、伤害,也已经足够触目惊心。

所以,近日公安机关抓获18名制造、传播“塑料紫菜”谣言以及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人员的新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这意味着,造谣的人终于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了。

曾经,对谣言和造谣者不听、不看、不予理会,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君子之风。可当全新的生存环境出现之后,我们必须也要有相应的手段,例如法律、法治,来弥补我们曾经欠缺的对谣言和造谣者的惩戒、防范。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绝大多数人仍旧在秉承的、坚守的,纯中国式的、坦然浩荡的君子之风。(聂昱冰)

[责任编辑:陈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