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偷窃毕业展作品是对公私德的双重背离

2017-06-21 16:34:22

毕业展在学生心目中是庄重的,然而一些观众并不这么看,他们以轻佻的姿态回报这些年轻的艺术家。

  “一场展览看尽观众丑态!”中国美术学院2017毕业展落幕后,很多网友得知展品被盗情况后,发出如此感慨。2016年,一则《中国美术学院毕设被盗一览表》的微信曾在朋友圈里迅速传播,点击量很快超过10万。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艺术类院校都是毕业作品被偷或被破坏的重灾区。有学生在展品被盗后,无奈地在展位上贴上“别看了,偷光了!”的告示。

  跟普通专业学生写毕业论文不同,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以毕业作品、毕业设计为大学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毕业作品的公共性,各大艺术类院校形成了将学生毕业作品对外展出的惯例。对很多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艺术生涯中第一次有机会把自己的作品公诸于世,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毕业展在学生心目中是庄重的,然而一些观众并不这么看,他们以轻佻的姿态回报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偷窃、破坏展品,不光损坏了创作者的个人财物,还破坏了毕业展的公益性质,是对公德与私德的双重背离。

  盗窃毕业展品,违反法律法规,无需多说。负有管理职责的学校及其展馆,有责任和义务加强管理,让不法者付出相应代价,以此警醒后来者莫伸手。此外,更值得探讨的则是,参观者偷窃毕业展作品,究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心态?

  须明白的是,具有艺术欣赏能力者眼中的艺术,跟那些偷窃、破坏者理解的艺术,恐非一回事。真正的艺术是纯粹的,是创作者对真善美的理解。艺术展示是一种带有公益性的公共传播,是艺术家以作品回馈社会的集中体现。而偷窃者把艺术品理解为一种财物,他们迫不及待地占有艺术品,是因为他们认为艺术品的价值就在于“值钱”。这或许与当下火热的艺术品市场不谋而合,却有悖于毕业展出的公共传播属性。

  为什么社会上美术馆的艺术展出,少有发生偷窃案件,但是学校里的毕业展却屡遭贼手?这固然与毕业展安保不严有关,不容忽视的另一层因素是,偷窃者认为学生作品没那么“值钱”,偷就偷了,后果不大——换言之,他们的心理活动仍然围绕着艺术品的经济价值。

  明白艺术品有价值,跟充分地理解艺术价值,中间还隔了很长的距离。近年来热播的艺术类电视节目中,均把藏品的价值作为节目的重头戏,以满足观众猎奇心理,这同样折射了当前公众艺术认知的整体水平。不关心艺术品的特色,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看到一件艺术品就算计值多少钱,如此“欣赏”艺术的角度,既让艺术传播变得庸俗化,也自然催生了偷窃展品的歪念。

  他们所不明白的是,很多艺术品的价值就是在展出过程中体现的,一旦被私人占有和收藏,艺术品的价值就没法充分体现。毕业展之所以为人所关注,并不因为这些展品的艺术造诣有多高——坦白地说,刚毕业学生的很多作品尚不成熟,而是因为一年一度的展出,在一个公开的场所,集中地展示众多年轻人的艺术表达,这本身就是一场有益的艺术素养普及活动。如果脱离“展出”这一场域,单独的某件展品就无法发挥最大价值。偷窃者破坏了毕业展的整体性,是其对艺术最大的伤害。

  衡量艺术之美,不能靠市场价格的庸俗浅陋眼光;享受艺术之美,并不只有私人占有和收藏这种方法。大学生毕业展遭遇的不幸,实则是公众艺术欣赏能力的反映,也映照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看待艺术品的心态。至于铤而走险,顺手牵羊,则暴露了上述心态所扭曲的人格。由此可见,探寻好的公共艺术传播形式,提高公众整体的艺术素养,依然任重而道远。(王钟的)

责任编辑:网评中心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