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将心比心,让民众不再为短缺药着急

2017-11-21 17:14:00

不妨以巯嘌呤片作为一个开端,尽快落实相关问责制度,严肃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强化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任何市场化改革,都不能以剥夺民众生命权益作为代价。

  据报道,“巯嘌呤片”这一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在全国多地形成“药荒”,一些地方甚至连续5个月出现断货。以前此药仅40元一瓶,如今被炒到148元还很难买到。媒体报道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要“将心比心”“特事特办”,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

将心比心,让民众不再为短缺药着急

  总理的关切迅速引发强烈反响。据最新消息,经国家卫计委、食药监总局与有关企业多次会商协调,目前,浙江浙北药业已恢复巯嘌呤生产供应,第一批295万片(约可满足临床一年用量)已完成生产检验并做好了发货准备。按照总理批示要求,国家卫计委也于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抓紧协调组织做好巯嘌呤的采购配送,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挂网采购,及时配送,确保供应。

  短缺药品的正常供应保障关系到民众的生命,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然而近年来,部分药品供应紧张乃至断供现象却时有发生。据悉,自2015年以来,巯嘌呤片缺药问题陆续在全国各地出现,医院库存紧张,一些医院被迫停掉门诊供应,优先供应给住院患者。而从2016年开始,许多医院则直接断货。国家卫计委此前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初步确定我国有130种药品存在不同程度短缺。

  既然市场有需求,为什么还会出现药品短缺现象?据披露,短缺的药品多为价格便宜、利润微薄的“廉价药”,药企生产积极性不高,而医疗机构也缺乏采购使用的热情。这样的利益导向,扭曲了市场,加剧了老百姓寻医问药的负担,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当然,这也与相关政府部门管理粗放、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必须看到,药品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同时还是救命的必需品。即便当下已实现了高度的市场化,但还是要有起码的保障。按照国家要求,各地药品招标都会动态监测短缺药品,并及时优化价格机制。如果相关制度、规定落实到位,并不太可能出现某一种药品长时间的短缺。

  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国家卫计委等9部门就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定点生产、应急生产、完善短缺药储备等方式,保障短缺药品供应,回应民生医疗关切。意见提出的不少措施,比如短缺药品管理清单制度、分级联动机制、短缺药品优先审批、完善医保用药管理等,都有很好的现实针对性,若能得到很好执行,必然会极大缓解短缺问题。

  遗憾的是,这些制度并没有能够阻止部分廉价药的短缺,及至媒体关于巯嘌呤片断供的报道引起总理关注,才看到解决的曙光。什么叫“将心比心”?无非是督促有关部门体察民生疾苦,真正以医者仁心来尽职尽责,回应社会关切。“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让老百姓不再为短缺药着急上火,本来就是政府的责任所在。

  这一事件也表明,有必要以严厉的问责,确保短缺药的市场供应。此前,9部门出台的意见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督责,并采取约谈制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接下来,不妨以巯嘌呤片作为一个开端,尽快落实相关问责制度,严肃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强化政府对医疗市场的监管。任何市场化改革,都不能以剥夺民众生命权益作为代价。(胡印斌)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