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点穴减肥”泛滥,监管要找到“穴位”

2017-12-18 17:29:54

一个健康的市场的标志,便是要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地消费,而不是一味强调要让消费者来提高警惕。减肥没有错,呼吁减肥者树立理性的“减肥”心态亦很有必要。但当市场出现看得见的问题,首先还是应反思外部的监管问题。

  在以瘦为美的时代,不少人士终日高呼“要减肥”,催生当今减肥市场日渐繁荣,各个机构所用的减肥方法也五花八门。“不运动,不吃药,无痛苦,点穴减肥,安全有效”、“点穴,您不会饿不会渴”……近日,一种包含传统中医和神秘气功的点穴减肥服务,在爱美人群里流行起来,但其效果却疑点重重,有轻信“点穴”承诺的80后男子因节食进急诊。

  点穴时长2分钟,要求24小时禁食。这就是所谓“点穴减肥”的奥秘所在。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所谓的点穴减肥实为“交钱让你管住嘴”,换言之,即便真的瘦了,也很可能只是“饿瘦”的,但其副作用不可小觑。而与其疗效的“神秘”相对应的是,该减肥方法的疗程计费从几千到上万,却不退款也不签协议。种种迹象表明,类似的“点穴”减肥,从疗效到经营的规范,都疑点重重。

  当前市场上像“点穴减肥”这般可疑的减肥机构或减肥概念,其实远非孤例。有相关统计显示,中国的减肥市场产值超过千亿元,越来越多的商家,包括各种减肥药生产企业和减肥机构,都急切地想分一杯羹。但与这种热度和规模相对应的减肥市场,却混乱地让人触目惊心。此前媒体曾报道揭示,在火热的减肥市场上,从传统的中医减肥到流行的高科技仪器减肥,一个疗程动辄数千元,可一些机构却连执业许可证都没有,不少“医师”培训两分钟就上岗,使用的一些产品也涉嫌假冒伪劣。不夸张地说,当前减肥市场的乱象和失范程度与社会对减肥的“痴迷”程度,恐怕是成正比的。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因应当前社会的“减肥”“刚需”,减肥市场的诞生并无原罪。然而这个市场的发展现状,已然难言健康。夸大疗效、混淆概念、缺乏执业资质、收费标准模糊、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都是“常见病”。而与之对应的监管,却显得非常薄弱。一方面,大量制度空白有待填补。目前社会上的美容行业可分为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两类。对于医疗美容项目,国家卫计委有明确的目录,但生活美容机构,在具体业务方面存在监管空白。对“治疗”和“保健”的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也是减肥机构能够轻松打“擦边球”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联合执法机制未能形成。减肥市场牵涉到卫生、食药监、物价、工商等多个部门的管理,一旦不能形成联动式合力执法,其市场“盲区”可想而知。

  此外,还需要厘清的一个认知误区是,当前一谈到减肥市场的乱象,不少观点都把矛头对准减肥者自身,即认为是减肥者“病急乱投医”所致。不可否认,减肥者的“走捷径”和功利心态确实会对最终的消费选择产生影响,社会对“减肥”的过度追求,也的确在客观上刺激了减肥市场的野蛮生长。但,作为一种市场形态,减肥市场种种乱象和失范的存在,归根结底仍是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对此,只有通过有效和完善的监管,才能够真正令其“健康”起来。把矛头对准减肥消费者,不仅是打错了板子,也无形中对“上当”消费者构成了一种道德胁迫,既不利于他们理直气壮地维权,也会弱化社会对“真问题”的关注。

  一个健康的市场的标志,便是要让消费者能够“放心”地消费,而不是一味强调要让消费者来提高警惕。减肥没有错,呼吁减肥者树立理性的“减肥”心态亦很有必要。但当市场出现看得见的问题,首先还是应反思外部的监管问题——这对任何一个领域而言恐怕都是如此。换言之,可疑的“点穴”减肥机构越多,相应的监管力量越要及时找到“穴位”。(朱昌俊)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