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贵金属制品缺斤短两,“洗掉”的是信誉

2019-08-21 16:33:22

“选择性监管”现象然普遍,特定时间特定范围抽查严格,但日常很稀松,这样难免企业有投机心态;另外“惩罚性赔偿”等制度空白,导致企业无所畏惧。

  据中国之声报道,日前,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甘肃省2019年第2批工业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通报”,其中抽检50批次贵金属首饰及制品,9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近两成。榜上有名的周大生回应,不合格产品陈列时间过长,经清洗抛光造成了重量损耗。

  知名品牌产品质量出现偏差,被曝光后还拿清洗抛光来做借口,让人大跌眼镜。就算是清洗可能造成质量损耗,那么为什么不提前采取预防或者事后补救?所以,只要产品出现缺斤短两的情况,商家给出任何理由都缺乏说服力,消费者更在意的是,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

  抽查近两成的不合格率,说明类似现象还比较普遍,可以说是行业顽疾。“早前,‘央视315晚会’就曾报道过周大生的黄金掺铱。当时周大生董事长出面道歉称将严格把关,让消费者放心。”如今又出现质量不合格的问题,让人怎么能放心呢?

  对于这些屡教不改的企业,消费者大不了用脚投票。企业不对自我严格要求,不把信誉放在首位的后果,市场上早有无数的经验教训,无需赘言。但问题在于,如果很多企业都这样,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踩坑,显然就不能再靠企业自觉,而是要靠监管的及时到位。

  这次周大生等品牌的问题,是相关部门抽查发现的,证明了监管的必要性。央视315属于媒体监督,但消费者也会忍不住追问的是,在他们曝光出行业问题之后,相关部门有没有加强抽查监督力量。如果监管部门及时充分地呈现了监管压力,那这些企业为什么还敢铤而走险?换言之,监管常态化而不是一阵风,才有利于行业秩序的保证。

  长远来看,监管要有效力,无非两个方向。其一是“全覆盖”,监管部门在行业的存在感强,总是会有各种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偷奸耍滑的情况就很容易被发现。这需要更大的监管队伍,更健全的制度保证;其二是“高威慑”,监管部门未必查的很勤,可一旦企业被发现问题,就要面临高昂的惩罚,付出惨痛的代价。当质量问题成为真正的高压线,那企业自然就会更谨慎。

  但从现实来看,这两个方向都有必要加强。“选择性监管”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依然普遍,特定时间特定范围抽查严格,但日常很稀松,这样难免企业有投机心态;另外“惩罚性赔偿”等制度空白,导致企业无所畏惧,就算高额罚款都可能收不到预期效果。监管的效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所以,要改变行业缺斤短两很普遍,通报大家也习以为常的怪现状,根本上还是要反思监督的制度和执行。市场虽然自带优胜劣汰、自我调节的力量,但好制度能让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加快,从而更好地造福消费者。(敬一山)

责任编辑:刘朝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