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禁食野生动物,“代价”不能让养殖户来扛

2020-04-21 16:37:55

如果相关补救赔偿措施跟不上,就会加剧这些家庭返贫致贫风险。这将给贫困农户以及相关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近日,据媒体报道,“禁野令”之下,贵州部分地区的野生动物养殖户面临严峻考验,陷入了不能吃、不能卖、不能杀、不能放的困境,这些养殖野生动物及其养殖业者何去何从,成为了棘手问题。

  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决定,要求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按照该决定,凡是未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陆生野生动物,一律禁止食用。“禁野令”给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养殖业亮了“红灯”。

  禁食野生动物,本意是为了防范野生动物源性疫病的风险,捍卫公众健康安全,这一政策的用意当然无可置疑。然而,该政策的衍生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据统计,目前国内野生动物养殖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的产业,涉及5000多亿元产值以及1000多万人。而按照近日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大多数在养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未被列入,这意味着大部分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将“归零”。

  对于养殖业者的困境,此次新冠疫情发生以后,媒体曾多有报道。早在人大常委会出台“禁野令”之前,各地不仅全面叫停野生动物交易,许多地方还对辖区内养殖户采取严格控管的措施。一时间,各种关于养殖动物断粮、死亡等问题的视频,在网络广泛流传,养殖行业哀鸿遍野,许多业者面临血本无归。曾经因直播养竹鼠而爆红的华农兄弟,也改作挖竹笋、摘蘑菇等其他农家劳作。

  诚然,野生动物的交易和食用会带来风险,但大多数养殖户却是无辜的,他们繁育野生动物,符合之前国家的相关政策,也获得了合法证件。更不用说,有些地方出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动扶贫脱困等目的,曾大力鼓励民众投资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尤其对于那些贫困地区而言,许多贫困农户之前靠着野生动物养殖,终于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禁野令”之后,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如果相关补救赔偿措施跟不上,就会加剧这些家庭返贫致贫风险。这将给贫困农户以及相关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法治社会,权责应当对等,任何政策必须有始有终。行政机关为满足公共利益需要,发布新的政策,对以往规定进行修正,往往难以避免。但如果政策变动造成了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遭受损失,行政机关也有责任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或提供相关的救济措施,或给予有关当事人一定补偿。

  其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禁野令”,对此也有明确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指导、帮助受影响的农户调整、转变生产经营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补偿。”不过,相对于“禁野令”执行的雷厉风行,相关的救助和补偿措施出台和执行,却似乎给人以慢吞吞之感。

  对此,有些地方看到了养殖户的艰难处境,也采取了一定措施,比如,贵州一些地方通过引导,帮助养殖户消化存栏动物数量。比如把竹鼠、豪猪等作为食物,提供给非食用性利用的药用蛇养殖户。探索与部分制药企业、旅游景区等合作,消化处理一部分在养野生动物。但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难以覆盖所有养殖户,也不足以弥补他们的惨重损失。

  因此,面对养殖户的困境,地方政府亟需拿出更积极有力的措施。最近,广东就提出给予合法养殖、依规停业的农户一定补偿。要求林业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认真研究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后的应对工作,探索开展养殖户转型转产、安置、补偿和野生动物处置等,尽量减少养殖户损失。相关扶持政策要想向养殖户集中的贫困地区倾斜等等。

  广东的做法,给其他地方树立了一个示范。人工养殖野生动物产业的退出,应当建立在妥善维护养殖户权益的基础之上,把对民生和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实际上,做好这样“善后”,也关乎“禁野令”的成效,毕竟,养殖户权益得到保障,他们会更有动力配合政府的处置工作,杜绝私下处置等问题。如此一来,“禁野令”在最后一公里的执行才能畅通无阻。(于平)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