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阅读,“知行不一”问题在哪里

2020-04-23 12:25:47

在这个时代教育更重要的作用是完善每个个体,让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即“教育改变生活”,而非“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的教育,会成为每个人的终身需求。

  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习惯。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1%的受访者最近读了书,94.8%的受访者确认书是自己的“良师益友”,94.5%的受访者打算2020年多读书。

  而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9年,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略低于2018年的4.6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较2018年的3.32本减少了0.48本。成年人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9.69分钟,比2018年的19.81分钟减少了0.12分钟,仅超一成(12.1%)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与2018年基本持平。

  一边是大家都表示要多读书,一边是实际付诸读书行动的人颇少,这表明在读书这一问题上,相当数量的人“知行不一”,要养成良好读书习惯,提高阅读量,需要改变这一局面,最为重要的是,要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出于功利目的才读书。

  超九成被调查者在接受调查时表示想多读书,这完全可以理解。就如每次朋友聚会,谈到读书,大家都会提到要多读书,做个“读书人”一样,这表示自己要上进,但说和行动是两回事。除了有升学、考证、考级的迫切需求,读书这事,对不少人来说,只是挂在口上。包括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在校学生,除教材、专业书籍之外,不少学生涉猎的其他图书也十分有限。

  总体而言,我国国民阅读数量较少,与长期以来形成的功利观念有关系。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功利的读书意识,如“读书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为了升学目标,学校教师、家长是不让学生读与升学无关的“闲书”的。这种读书导向,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些成绩不好,觉得考进好学校无望的学生,就觉得读书无用,认为读了书也改变不了命运;而那些通过读书考进好学校的学生,也认为已经达到功利目标,于是不读书,在我国很多学生中,就有读书读到高中毕业就结束的说法。

  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十分火爆,进一步观察会发现,火爆的主要是中小学学科知识教育,其他人群通过在线教育方式学习的并不多。在互联网时代,读书的方式多元,阅读也不仅限于纸质阅读,电子阅读也是阅读。相比纸质阅读,电子阅读更便捷,只要阅读者愿意,是很容易获得读书资源的,但是,多元、便捷的读书方式,并没有促进阅读量的提升,这说明阅读者的主观意愿、实际行动是最重要的。

  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这种功利读书导向。事实上,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教育更重要的作用是完善每个个体,让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即“教育改变生活”,而非“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的教育,会成为每个人的终身需求。以此为基础,才能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熊丙奇)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