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楠之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1月19日下午,他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看望乡亲们,走进村民家中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并向大家送上新春祝福。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还前往腾冲和顺古镇考察调研,在艾思奇纪念馆,他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
春天走在祖国大地上的脚步,总是由彩云之南开始,由南至北,渐次展开。2020年的春天也是如此,开始于新年伊始、春节将近之时,开始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留下的足迹。
甫一结束在缅甸繁忙的国事访问,习近平总书记便来到了地处云南边陲的腾冲,来到佤族群众的家中,来到刚刚告别贫困的村民身边,来到了为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作出积极贡献的艾思奇同志的纪念馆。
从脱贫群众的家里到艾思奇同志的纪念馆,两者之间恰恰是实践与理论的联结——扶贫攻坚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而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的成果又为这一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为扶贫攻坚指明了方向,为群众摆脱贫困奔向更美好生活的努力提供了指导。
这一生动实践与正确理论之间的联结,最核心的联结点便是“以人民为中心”,而这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实践原则和价值取向。正是秉持着这一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就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众多新决策和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把精准脱贫视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战略部署。
司莫拉佤族村的脱贫之路,是这种发展理念在实践层面落地生根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诚哉斯言。实际上,传播的过程既是宣传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而“大众化、通俗化”最生动的体现,全部化在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之中。
司莫拉佤族村的脱贫之路,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实践的一个缩影,而乡村的全面振兴,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以及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经济的振兴、不断增加的收入和不断改善的民生,也皆来源于此。
在和顺古镇,有路过的游客打招呼问:“习大大,彭麻麻呢?”总书记笑着回答:“没来。过年了都在家里忙着呢!”
充满烟火气的一问一答里,正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幸福所在——无论是在春节前后的阖家团圆时,还是在无数个普普通通的生活日常中,无论是在总书记的家中,还是在普通人的生活里,安定祥和都是最大的期盼。这一切,都在讲好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故事的过程中,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中。(张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