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邓海建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1年要重点抓好“八大任务”,其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被放在八大重点任务之首。
落子关键处,方能满盘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创新领域由国家布局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使命的科技创新“国家队”。立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交界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列为头号任务,既显振聋发聩,又是顺势而为。
说振聋发聩,是因为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尽管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某些短板——尤其是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卡脖子”难题。穷则变,变则通。让科技创新站上核心“C位”,将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发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定海神针”,这是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任务。
说顺势而为,是因为这个说法并不是首次出现,它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在党中央编制五年规划的历史上属于首创。事实上,再往前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言蔽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民族生存力,是国家发展力。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2004年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首次绕月飞行,到第二期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再到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中国探月工程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六年。国内首次、世界首次、无人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自动化,中国探月工程中彰显的战略科技力量,实现了航天强国的梦想。科技,是梦想的翅膀,亦是安身的屏障。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2020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传统科研、科技与科普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中的应用协同,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强强联合”,成为解读中国抗疫成果的重要“密钥”。战略科技力量,是经济社会之暖,是人类文明之光。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是未来的立国之本,必是明天的强国之基。今天的中国,在科研国家化的路上,依然“路阻且长”。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站在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层面,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这是迫在眉睫的事,也是大可作为的事。
力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有方才能有为,有为才能有力。如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给出了现实路径。政府与市场共同发力,企业与人才齐心尽力,“战略科技力量”才会真正修炼成国家发展硬实力。从“微笑曲线”的底端跳脱出来、从受制于人的困局突围出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会成为我们傲然于世的支撑点。(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