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一则新闻在网络引发热议:一名安徽游客到河北旅游,六天内竟收到30多条文旅宣传彩信,手机内存激增7G。这些彩信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三大运营商发送,每条包含五段视频,内容虽丰富,但密度之高、频率之大,让人直呼“吃不消”。
从报道的情况看,这不是个例,多名网友也在网帖的评论区反馈,进入河北哪怕只是省内位置的短暂移动,都可能“触发”河北文旅的短信发送机制。甚至有河北省内居民同样中招,称自己“人在家中坐,短信天上来”。
事件曝光后,河北文旅与运营商方面回应称,确实存在合作机制,游客若不愿接收,可向运营商申请取消。回应尚算及时透明,但公众对于这种密集宣传的复杂情绪,却在互联网上持续。
这件事,让人想到了河北文旅非常成功的营销——“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它简洁、朗朗上口,成功抓住了地理区位优势与出游心理的结合点,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大量二次创作和自发传播,甚至在其他省区、毕业典礼、音乐节现场等等地方,都能发现它的身影。它是河北文旅的一张现象级“名片”,也堪称新近出现的文化现象。
而这背后,自然有部分原因在于高密度的投放,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视觉覆盖。从这点来说,河北文旅的宣传是成功的。这种经验也被视为一种“成功密码”,被以各种形式复刻。
不过,在这起彩信风波中,似乎展现出另一重“过犹不及”的传播困境:公众产生了审美疲劳,甚至反感。当口号被无限循环播放,产生一种魔性,却也可能变成噪音。这种传播心理上的反馈机制,不可忽视。
这就好像曾经“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一度风靡全国一样,起初让不少人都感到新奇,成了一个打卡点。但最终因过度使用、模板化雷同而失去了吸引力,甚至成为了一个跟风、同质化的符号,而饱受批判。再比如曾经“文旅局长出境拍视频”的套路,也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起初颇为新鲜,随后疲惫、反思的声音不绝于耳。
这或许也是今天的互联网,流量固然汹涌,但情绪变化也极快,天然带有某种“速朽”特征,往往在转瞬之间,人们就对某一事物从新奇演变为反感。
鉴于“这么近,那么美”是如此成功,人们当然希望它能维持热度,更妥帖地切入传播语境。这考验的是“克制的智慧”——如何让观众感受到亲切却不过度打扰,如何在信息泛滥中仍能留下一种清新的印象。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传播伦理的问题,同样也是地方形象的一种展现。
而这,是河北文旅乃至更多地方文旅部门,在“出圈”之后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那么近”,又“远一点”,留下恰到好处的留白与节奏感。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一个地方文旅的长远口碑,终究还是靠旅游本身的质地:景色如何、服务怎样、价格是否公道等等。与其对宣传方式过于“执着”,或许打造更好的游客体验,才始终是提高文旅收益最核心的命题。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