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栖安
一句“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辣了很多人的眼睛。
8月11日,吉林白城公示拟推荐申报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其中一名00后候选人事迹引发关注。其践行孝道的事迹主要为:全程照料患糖尿病住院的奶奶、陪爷爷逛北京天安门;工作中,她耐心帮老人用手机办业务、教操作,入户帮做家务;生活里,记挂父母喜好,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
网民质疑,“炒菜多放辣椒,这些事迹是不是太小了”。当地工作人员回应称,这位候选人是基层单位推荐的,这个事迹确实比较弱,目前已取消了齐某作为“吉林好人”的候选资格。
面对网民质疑,经办单位积极响应,迅速启动二次审核,并取消了齐某的候选资格,应该说,当地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发现问题了,该调整就调整,该取消就取消,这本来也是公示的意义所在。
实话实说,能够做到这些,尽管难能可贵,但仍属于家庭内部的日常小事,与孝老爱亲的“吉林好人”还是有差距的。其被取消资格,并不让人意外。
不过,此事似乎不能仅仅止于取消候选资格,真正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于,这样一个“事迹确实比较弱”的典型,究竟是如何选树起来的?又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核获得参评省一级“好人”的?
根据当地工作人员的回应,候选人尽管是基层单位推荐的,但也经历了实地复核、当地公示等程序,在这个过程中,为何大家都没有发现“事迹确实比较弱”?各级各部门的审核把关,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典型引路,从来都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路径与方法,而推举典型的关键,就是事迹要过硬,能让人信服、能鼓舞人心,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当下各地推举出的“好人”,不乏这样的典型,也确实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而选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教育和互动的过程,通过公示,让更多的人感知候选人的事迹,并在“品头论足”中寻求共情和共识。尤其是在舆论场存在撕裂或对立的语境下,这样的互动弥足珍贵。
这也对主办方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必须规范程序、严格标准、强化监督,真正把能够立得起、树得住、叫得响的典型选出来,而不是随便划拉个把平日里表现还算不错的人充数。
任何在选举典型上的放松标准,都可能产生反向作用,甚至会殃及其他已经选出来的典型。兹事体大,不可不慎。(胡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