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键词”新型诈骗,不能只怪受害者贪心

2019-09-19 17:58:36

“网络关键词”诈骗时有上演,也跟这一领域缺少统一规范的经营模式,以及系统规范的管理途径有关。那么在缺少权威的交易市场的前提下,难免会有诈骗团伙钻空子,冒充中介代理平台来忽悠注册、交易。

  “深圳一家上市企业愿意出50万元收购你的‘新疆化妆品’网络关键词。”2018年8月的一天,新疆的唐先生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开出了惊人的价格,但本以为“天上掉馅饼”的他,却被步步诱骗损失数万元。据检察日报报道,近日,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对一起“网络关键词”诈骗案中的苗某、刘某、朱某、陈某等16人以涉嫌诈骗罪提起公诉。

  对于“网络关键词”诈骗,可能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其实“网络关键词”是继IP地址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资源名称,用户在浏览器输入关键词,就可以直接访问目标网站。说的直白点,一个“网络关键词”背后,往往对应着一定的搜索曝光度,这一点它具备了诈骗价值。

  在此次案例中,“网络关键词”的收购方,以及负责代理交易的中介,都是一帮人,他们通过虚假的营业执照合伙做局,让唐先生支付莫须有的代理交易费用。根据报道,该犯罪团伙的分工相当明确,可见相关的诈骗产业链已十分成熟。

  不过这种诈骗模式其实并不新鲜。比如大家可能对“网络关键词”不太熟悉,但对抢注商标或者域名一定不陌生。

  以网络域名为例,一些短小精悍、简单易记的域名,通常会有一定的交易价值,过去围绕域名交易的骗术同样层出不穷,针对域名持有者的诈骗,和本案如出一辙,其手法正是虚构买家,骗取注册维护费或交易手续费。

  从网络域名诈骗到“网络关键词”诈骗,形式、手法在更新,但内核未变。而这些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不管是网络域名还是“网络关键词”的持有者,都缺少相关的互联网知识,对该领域比较生疏,不清楚如何注册、管理和转让。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受害者容易被诈骗分子许诺的高额回报冲昏头脑,认为由他们代理转让“网络关键词”可以大幅变现,结果却步步上套,掉进陷阱。

  但即便如此,将类似的诈骗简单归因于受害者的贪心,并不合适。首先,如前所述,从域名诈骗到“网络关键词”诈骗,骗术在逐步升级,光靠教育受害者提高警惕远远不够。

  比如此案涉及的受害者就有30余人,而去年江苏省侦破的一起诈骗案件,嫌疑人达到132名,受害者更是多达1500余人。显然,在精密的团伙分工之下,普通人很容易被极具针对性的话术误导,进而上当受骗。对此必须有更系统的治理。

  再者,“网络关键词”诈骗时有上演,也跟这一领域缺少统一规范的经营模式,以及系统规范的管理途径有关。比如,“网络关键词”诈骗作为一种互联网新兴骗局,对其的行为认定以及管辖权限,都存在着一些模糊地带。那么在缺少权威的交易市场的前提下,难免会有诈骗团伙钻空子,冒充中介代理平台来忽悠注册、交易。

  所以,面对这类有一定专业门槛的新型骗局,除了提醒网络用户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外,监管层面必须进一步升级。之前就有不少专家提议,可以像域名管理制度那样,尝试建立关键词管理体系,保障交易市场的公开透明,消除信息不对称。类似应对手段,应早日提上议程。(熊志)

责任编辑:刘朝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